行政区划是国之大政,可以说,一座城市发展的各个阶段,离不开行政区划调整。一座城市的行政区划史,实质上是城市空间结构和自然资源不断重新配置的历史。但是,很多土生土长的南京人会问——“南京的行政区划有演变吗?为什么我没有注意过。”*新书书影
其实,城市的行政区划演变,更多的时候,是行政组织层级和结构的一种自我改革、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种演变的过程很多时候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而一本新书《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则很好地让人们回忆了南京这座城市在行政区划上的沿革与变迁。12月15日,这本新书的发布会在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四楼会议室举行。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南京出版社社长、文史专家卢海鸣博士,本书主编、南京市行政区划与地名协会会长雍玉国与这本书的编写者们一道,参加了新书的发布会,并与在场媒体进行座谈。*座谈会现场
会上,卢海鸣介绍到:“南京建城史虽已近年,但建市时间从年4月至今还不足百年。现如今,关于南京城市沿革的相关著作和研究成果都十分丰富,但有关南京区划建制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还是一片空白。而这部用三年时间研究编纂完成的《南京市行政区划史》,则恰好填补了这片空白。”据了解,该书以“南京建市”作为突破口,时间上从年南京正式设市,到年南京进行行政区大调整为止,讲述在这近百年的历史中,南京市的行政区划先后经历了民国时期、日伪统治和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大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不论从市域范围的由小变大,辖县的逐步增加,区县并存到统一为区,乡镇街办并存到基本为街道办事处的调整发展过程,叙述了近现代历史上南京作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市”在行政区划上的变迁经历。现场,江苏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林辰副处长对记者表示: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只有“市”这个词是从引进自西方的舶来品。市制的引入是为了学习美国,将中央政府所在地从所在府县中划出,方便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并赋予其更高的权限。*“东方红路”“四新路”“大庆北路”“反帝北路”……这样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定能勾起许多老读者对文革年代的回忆。
书中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比如,改革开放后,南京市先后经历了六次区县及基层政区主要区划调整。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是“市——区——街道——社区”这样的行政区划,可是在几十年前,南京市的行政区划则是大大小小的“人民公社”、“大队”;除了这些,书中还特别记载了诸如“东方红路”“四新路”“大庆北路”“反帝北路”……这样极具时代特色的名字,并贴心地对应了今天的道路名。相信,一定能勾起许多老读者对文革年代的回忆。为了能让广大《社区新报》的读者能尽早看到这本讲述南京行政区划的图书,共飨“南京学”的研究成果,本报“小微俱乐部”将于近期销售这本新书。
有兴趣的“老南京”们,欢迎拨打热线电话进行预订!
凭本报年便民卡可享七折优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