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是江苏南京地区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发源于南京栖霞区龙潭花园一带,曾是明朝制作真金线的官营作坊。当今中国许多著名寺庙及古建筑上都运用了南京金箔。除在佛像、建筑物、工艺品上贴饰金箔外,历史上将金箔更多地制成金线用于皇家贵族的服饰上,金线和蚕丝织成绫锦称为织金,即今南京云锦的一种。金线与彩色丝绒合在一起进行刺绣的绣金即今宁波金银彩绣。金箔贴花有今宁波朱金漆木雕。
历史渊源
河北万城县商代中期遗址和河南安阳殷墟有金箔出土。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一件玉虎,其眼睛处贴金箔以点睛。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利仓家属墓的衣服就有用金粉屑及金箔粘贴的金色纹饰。据已有资料考证,江苏南京的金箔工艺始于东晋。南朝宋·山谦之《丹阳记》等文献中已有生产金银箔及设置锦署的记载。元朝时,开始大量生产金箔,到了明清,更有进出一步的发展。明清时,由于云锦织造大量使用金线,南京金箔产业在龙潭地区迅速发展。清末龙潭地区从事金箔的业户有四五十家,从事金线的生产户也有三五十家。年在太平门外徐达五世孙徐傅墓中出土的金丝补服,即为金陵金丝的物证。定陵孝靖皇后的寿衣表面的缠枝莲花是绣于红色缎面之上,红色缎面上还蒙着一层薄纱,各色的大朵莲花全部绣于薄纱之上,这便是“妆花纱”的传统手工绝技。所有莲花皆有金丝勾边,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光。这是用整张金箔覆在背后,然后划成金线一一勾出而成,1厘米宽的金箔被划成22根金线,此件小袄用金箔长8米,制作时衣里上共有1.76万根待勾的金线。据《故宫志》记载:明清故宫及皇室龙袍锦衣所用金箔产自于江宁。清东陵慈禧陵墓铭中也记载着:“……金箔出自江宁。”
相传东晋葛仙翁(葛洪)是金箔锻制的始祖,相传历史上今栖霞区龙潭一带是生产金箔的故乡,打金箔户一直流传着“仙家造金箔”的传说。这则传说中称:葛仙翁和吕洞宾打赌为菩萨塑金身,葛仙翁在处于下风的情况下创造了打金箔技术,从此打箔作为手艺而流传下来。而事实上,龙潭的老人们都称,过去龙潭打造金箔的人家都供奉葛仙翁像,四季上香,逢年过节跪拜,香案边上还要放把锤,求神保佑打箔顺当。从民间传说和民间供奉推算,金箔的大量出现应在六朝时期,而关键人物是"葛仙翁"--也就是葛洪。六朝时期金陵佛教盛行,众多的庙宇和佛像使得金箔产业化成为可能。南京金箔业以葛仙翁为始祖,旧时龙潭花神庙曾设有金箔公会祠堂,尊葛仙翁为艺祖,供奉着金箔艺人尊为先师的西晋句容人葛洪。
另外,据说晋时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就是距离龙潭不远的句容城北下荫人,他也是著名的炼丹术士,在南朝人们使用黄金、朱砂、雄黄等炼丹修道的过程中,无意发现了锻打黄金的方法。无论是福建的漳州还是江苏的苏州,金箔业都奉葛仙翁为行业始祖。每逢葛仙翁诞日都焚香进贡,龙潭金箔业的葛氏家族,每年都举行族祭仪式,敬奉始祖。
根据老艺人介绍,南京最早打金箔的都是龙潭人,有刘、葛、印三大姓,刘姓打金箔,葛姓切金箔,印姓制金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龙潭周围的六子桥、四段圩都有金箔制作作坊,男锤金箔,女织锦线。
艺术特色
最早记载金箔生产技艺的文字见于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凡造金箔,既成薄片后,包入乌金纸,竭力挥椎打成(打金椎,短柄,约八斤重)。”在南京龙潭、江宁等地,金箔的生产过程后来仍然延用古代传下的十多道工序,技术要求很高,锻制过程系用真金经过十几道工序捶炼而成,这些过程分别为倒条、下条、拍叶、做捻子、沾捻子、打开子、装家生、打了戏、出具、切箔等。其中打箔最为辛苦,须把一块金“疙瘩”打成0.1微米左右的薄片。两个人面对面打,要打上万次。经捶打出来的南京金箔,薄如蝉翼,软似绸缎。民间传说,一两黄金打出的金箔能盖一亩三分地。经科学测算,张金箔厚仅一毫米,一万张金箔重仅.克,打制技艺之精可见一斑。
先将金块打成薄片,再由两位金箔工人各自举着7斤重的锤子,轮流用力锤打,至少要锤打多下,方能锤打成“薄如蝉翼、软似绸缎、轻如鸿毛”的金箔。据测算,一克24K黄金锤打成金箔,展开的面积有半个多平方;锤打18K金箔,面积有1个多平方。其工人之辛劳、工艺之精绝可见一斑。尤其是金箔技艺最核心的乌金纸秘方,更是世界独一无二的。锻制金箔时,要用乌金纸包好金片,通过几万次锻打制成15厘米见方、0.12微米厚的金箔。这就要求乌金纸耐冲击、耐高温、薄而不破。由乌金纸保证了金箔质量,而这一秘方,全世界也只有两个人掌握。这种纸产于浙江上虞、富阳一带,以当年生的嫩竹为料,经过五个伏季(夏天)的浸泡,沤烂后制成,又称“五伏纸”。
现代的金箔艺人将中国古老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使传统金箔锻制技艺更加灿烂辉煌。几千年的人工锤打已被机械打箔机替打;古老的炭基炕炕工序已被温控机取代;人工拍叶已用压条机劳作;后来的黄金检测,已替代了几千年单被老艺人眼看、手摸、舌舔黄金成色的工序;后来已用科学方法制作生产出锤打金箔最为关键的衬托纸,品质更加稳定。后来的金箔制造大部分虽被机器流水线代替,但有些工序却依旧非手工不可,如“做捻子”,即把经过初步打压的10微米薄的金叶粘在两张纸中间包起来,然后才能放到机器上继续锤打,而“出具”,则是把打好的厚度只有0.1微米(差不多万分之一毫米)的细金箔挑出来,若手一碰就全破了,这就无法用机器代替,要把金箔从纸中拿出来,非得“功力深厚”的师傅用鹅毛轻轻地挑才行,否则会前功尽弃。
南京金箔具有广泛的用途,传统的贴金工艺主要用于装点了宫殿、寺庙及其陈设、器物装饰贴金;世界最著名的宫殿故宫、白宫、凡尔赛宫、白金汉宫、克林姆林宫、西藏布达拉宫,河南少林寺、莫斯科中国大酒店、泰国皇宫、日本大阪牌楼、扎伊尔总统官邸都用南京生产的金箔。中国出口的真金箔名扬世界,已远销到意大利、美国、德国、日本、土耳其、埃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随着现代化生产工艺的发展,金箔制作部分走上了工业化轨道,拓宽了金箔的新用途,江宁的金箔总产量已达到占世界的70%以上。年5月20日,南京金箔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丞待保护与传承。
编者:小乔乔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