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领跑中国物理天文和地球行星科学领域

本月《物理评论快报》上刊登了关于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并且首次观测到了双黑洞的碰撞与并合的研究成果。这个重大发现将大众的视野集中集中到了并不太热门的天文物理、地球行星等学科领域,以及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科学合作组织的各国成员身上。人们不禁好奇,中国有哪些顶尖学者从事着与物理天文、地球行星等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两大数据公司分别推出了针对中国不同学科领域的“高被引学者”名单。一个是汤森路透公司每年根据21个ESI学科领域内的高被引论文,发布全球科学家“引文桂冠奖”榜单。年近多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HighlyCitedResearchers,简称HCR)上榜,其中人次的中国的科研人员榜上有名。另外一个是,爱思唯尔公司发布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该榜单分42个学科类别,每个学科类别中有高被引学者的姓名、目前工作单位和学术领域三项信息。年选取出名中国高被引学者。

进一步结合两大“高被引学者”榜单来看中国的物理天文、地球行星等相关领域的顶尖学者,汤森路透提名了5位物理学、10位地球科学,世界领军级别的学者,名单如表1所示。同时,爱思维尔提名了位物理与天文学领域、71位地球和行星科学领域的国内顶尖学者,如表2所示。

表1和表2榜单不分先后排序。由于中文人名特性和数据信息问题,榜单学者姓名信息由人工整理所得;另因在中国高校工作的外国学者姓名无法精确匹配,保留原数据的英文名称,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表1:年汤森路透——中国物理和地球科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

序号

中文姓名

学科

机构名称

1

邓富国

物理

北京师范大学

2

陈根富

物理

中国科学院

3

雒建林

物理

中国科学院

4

王楠林

物理

北京大学

5

戴希

物理

中国科学院

6

刘敦一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7

吴福元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8

赵国春

地球科学

香港大学

9

MSantosh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10

孙敏

地球科学

香港大学

11

李三忠

地球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12

高山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

13

肖文交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院

14

郑永飞

地球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5

吴元保

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表2:年爱思唯尔——中国物理和地球科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

序号

中文姓名

学科

机构名称

1

蔡荣根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

蔡阳健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3

曹俊杰

物理学和天文学

河南师范大学

4

陈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5

陈红胜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6

陈焕阳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7

陈列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8

陈十一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9

陈仙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0

仇旻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11

崔一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南大学

12

戴朝卿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农林大学

13

戴道锌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14

邓富国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15

丁洪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16

董蜀湘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17

段文晖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18

范恩贵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19

范洪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

方忠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1

高鸿钧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2

高以天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23

郭照立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24

郭宗宽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5

韩占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6

何赛灵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27

何小刚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28

胡钧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29

黄富强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30

季向东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31

贾春林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安交通大学

32

贾春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南石油大学

33

蒋青权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华师范大学

34

解思深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5

靳常青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6

郎建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37

李家兴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38

李立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39

李淼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山大学

40

李树深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1

梁文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2

廖良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苏州大学

43

赁敦敏

物理学和天文学

四川师范大学

44

刘俊明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45

刘鸣华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6

刘雪明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47

刘正猷

物理学和天文学

武汉大学

48

龙桂鲁

物理学和天文学

清华大学

49

楼森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宁波大学

50

卢新培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51

陆培祥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52

骆顺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53

吕彦飞

物理学和天文学

云南大学

54

马琰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吉林大学

55

孟胜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56

欧阳颀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57

潘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58

潘建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59

彭练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60

钱国栋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61

秦伟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吉林大学

62

邱建荣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南理工大学

63

饶云江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64

任治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65

邵长路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北师范大学

66

师文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67

时东陆

物理学和天文学

同济大学

68

孙道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69

孙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70

唐晓艳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上海交通大学

71

唐新桂

物理学和天文学

广东工业大学

72

陶绪堂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73

童利民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74

王恩哥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75

王广厚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76

王金兰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东南大学

77

王前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78

王文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师范大学

79

王新年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师范大学

80

王兴元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

81

韦浩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理工大学

82

闻海虎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83

吴兴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84

吴颖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85

吴自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86

向红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87

邢志忠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88

徐红星

物理学和天文学

武汉大学

89

闫振亚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90

杨国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山大学

91

杨金龙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92

杨绍光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93

叶志镇

物理学和天文学

浙江大学

94

游建强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

95

俞大鹏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大学

96

郁伯铭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华中科技大学

97

张保平

物理学和天文学

厦门大学

98

张东辉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99

张怀金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张家骅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张建民

物理学和天文学

陕西师范大学

张靖仪

物理学和天文学

广州大学

张远波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张跃钢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院

张振宇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赵纪军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大连理工大学

赵明文

物理学和天文学

山东大学

赵晓鹏

物理学和天文学

西北工业大学

郑仕标

物理学和天文学

福州大学

钟伟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周涛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朱诗亮

物理学和天文学

南京大学

资剑

物理学和天文学

复旦大学

邹炳锁

物理学和天文学

北京理工大学

邹旭波

物理学和天文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祖小涛

物理学和天文学

电子科技大学

M.Santosh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安芷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陈斌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陈均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代世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戴福初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戴子高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南京大学

蒂姆·柯斯基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丁仲礼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董海良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方小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高亮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高山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龚道溢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郭正堂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韩宝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何宏平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何锐思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侯增谦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蒋少涌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景益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李三忠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海洋大学

李曙光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李献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李占清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师范大学

刘敦一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福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刘纪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刘树文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刘勇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刘征宇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毛景文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孟庆任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牛耀龄

地球和行星科学

兰州大学

沈正康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孙继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孙卫东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唐春安

地球和行星科学

大连理工大学

万渝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汪永进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南京师范大学

王力帆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王强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王岳军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山大学

吴福元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吴元保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肖文交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肖向明

地球和行星科学

复旦大学

谢树成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徐锡伟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徐义刚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许天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吉林大学

许文良

地球和行星科学

吉林大学

杨进辉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杨经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杨世伦

地球和行星科学

华东师范大学

杨崧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山大学

杨小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上海交通大学

姚檀栋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于清娟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袁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翟明国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张宏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张宏福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张立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张培震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震局

张泽明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科学院

郑永飞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周天军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朱弟成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朱日祥

地球和行星科学

中国科学院

朱永峰

地球和行星科学

北京大学

(Janet,里瑟琦智库咨询顾问,根据相关网站整理)









































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wh/104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