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历史与兵法为主的军队教育孙权本人受过良好的教育,读过《诗》、《书》、《礼记》、《左传》、《国语》及各种史书和兵书,也曾被举为孝廉、茂才。他掌管东吴政权,建都建业以后,仍然注重学习,不过此时他学习的重点不在文字词章方面,而在管理国家及军队的经验教训方面。当时魏文帝曹丕曾问吴国使者赵咨:“吴王颇知学乎?”赵咨回答:“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赵咨虽然话中有为吴王辩解并暗中讽刺曹丕的意思,但他所说的孙权博览书传历史、采其精华,却是符合事实的。例如孙权曾经问阚泽,书传文章中以哪一篇最美。阚泽为了让他更透彻地理解治乱之道,就推荐了贾谊的《过秦论》,孙权也认真地读了一番。又如上文所述,孙权特别强调让太子孙登好好读《汉书》,也可以看出他对学习历史的重视。孙权十分注意引导军队将领多多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最典型的就是劝吕蒙等人读书的事例。《三国志》卷54《吕蒙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说:“初,权谓吕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自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法,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岂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由于吕蒙认真读书,鲁肃后来和他争论问题时也常被他的意见所说服,所以敬佩地说:“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而孙权也称赞说:“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由此可见,孙权鼓励众将学习的目的是明确的,他并不要求武将们学习经书去当博士,而是要求他们“涉猎往事”,熟悉历史,通晓兵书,以解决当时面临的重大政治军事问题,所以他开出的急读书目是有关兵法的《孙子》和《六韬》,有关历史与政治的《左传》、《国语》及《史记》、《汉书》、《东观汉纪》等“三史”,吕蒙、蒋钦等人学习之后也确实大有长进。除了孙权鼓励军队将领认真学习以外,有些将领自身也很注意在部队中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孙权的族弟孙瑜,任奋威将军,领丹杨郡(治所在今南京市)太守。他的部队曾驻守在溧阳(包括今溧水、溧阳在内)一带,他听说济阴人马普笃学好古,于是“厚礼之,使二府将吏子弟数百人就受业,遂立学官,临飨讲肆。是时诸将皆以军务为事,而瑜好乐坟典,虽在戎旅,诵声不绝”。孙权和吕蒙等人还很注重对已故将领的后代进行教育,如猛将凌统死后,留下二子凌列、凌封,孙权收养他们在内宫,“及八九岁,令葛光教其读书,十月一令乘马。”而吕蒙在成当、宋定、徐顾3名将领死后,也曾为他们的子弟选择老师,加强教育。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三国时期南京地区私家教育发展较快,出现私人讲学之风,如丹杨人唐固“修身积学,称为儒者,著《国语》、《公羊》、《榖梁传》注,讲授常数十人”。后孙权任命他为议郎,陆逊、张温、骆统等名臣都向他下拜求教。淮阴学者步骘在当上东吴的丞相以后,仍然诲育门生,手不释书,被服居处有如儒生。南京地区的贵族官僚大多重视家庭教育,其中除了重视经学、文学、史学等专门学问以外,还十分重视家庭与社交礼仪的教育,例如吴县人顾雍虽任丞相,平时“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孙)权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宴欢乐之际,左右恐有酒失而雍必见之,是以不敢肆情。权亦曰‘顾公在坐,使人不乐’。”有一次孙权的侄女出嫁,顾雍的孙子选曹尚书顾谭在宴会上“醉酒,三起舞,舞不知止。雍内怒之。明日召谭,诃责之曰:‘君王以含垢为德,臣下以恭谨为节。昔萧何、吴汉并有大功,何每见高帝,似不能言;汉奉光武,亦信恪勤。汝之于国,宁有汗马之劳、可书之事邪?但阶门户之资,遂见宠任耳,何有舞不复知止?虽为酒后,亦由恃恩忘敬,谦虚不足。损吾家者必尔也。’因背向壁卧,谭立过一时,乃见遣。”身为选曹尚书的顾谭仅仅是酒后失态,就受到祖父的严厉批评,可见顾氏家族中对子孙礼仪教育的严格,由此也可见东吴时期南京地区贵族家庭教育之一斑。三国时期,南京地区教育事业尽管受战争的影响没有得到很大发展,但是孙权注重子弟教育和军事将领的学习,孙休重视学校建设、鼓励就学,都在南京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南京地区以大族家庭教育为主的私家教育比较发达,为东吴乃至以后的西晋政权提供了很多优秀的人才,也为江南经济、文化与士族门阀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