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力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彰显。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与潜在的爆发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南京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得天独厚的“六朝文化”资源因其完整的历史延续性及其丰富的史、情、景意蕴,使南京跻身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几千年的历史在南京沉淀成俯拾皆是的历史文化遗存,名人佚事,传说典故,优美诗篇,以及一种积淀丰厚且延传至今的深邃旷远的文化心态,塑造了南京的城市灵魂。
六朝时期都城的文化意义
六朝时期的都城具有的特色文化意义,无论是它的诞生,还是的消亡,都能吸引世人尤其是文化人的目光,这种城墙文化现象在中国古代城墙中是很难得的历史存在。
西晋文学家左思创作的《三都赋》在传出后,人们竞相抄写《三都赋》的内容,左思的优美文笔,描述魏、蜀、吴三个国家的概况,尤其是三个都城的城市规划和景观,更是人们迫切希望了解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吴都赋》中,城市城墙和布局是如此雄壮、又是如此美丽:“徒观其郊隧之内奥,都邑之纲纪。霸王之所根柢,开国之所基趾。......”东吴大帝孙权在南京创建的第一座都城—建业城,就这样进入了文化人的视野,并引起人们的高度 六朝文化随着历史的推移不断演绎着自己的兴亡史。年秋,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亦被元军攻破四年之多。文天祥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过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作情辞委婉而含蓄,多处借用典故,抒怀渊深,情愫悲壮。文人爱国者的怀古之幽情不仅是抒发对往事的感伤,更有忠臣烈士的壮志豪情。
南京六朝文化不仅是精神产品,也是物质产品。六朝的山水诗和文论,唐宋的金陵怀古诗篇和南唐词家绝唱,明清的戏曲和长篇小说,书圣王氏父子、画绝顾恺之等文人遗墨,成为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丽奇葩;“六朝文物草连空”的齐梁殿,“山围故国周遭在”的明城墙,南唐二陵、朝天宫、明故宫、明孝陵、江南贡院、煦园、瞻园、甘熙故居、总统府、中山陵、阅江楼等名胜古迹,洋洋大观,构成可供游人观赏的历史人文景观。南京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得天独厚的重要因素,要把历史遗存与诗情画意结合起来,把人文景观与加工提炼结合起来,还要把各种历史文化因素融入相关建筑、景观、公共或民间设施中,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文化氛围的旅游城市。
历史上的南京留给我们的不仅是悲情和兴亡之感,更不仅是“六代豪华”和“秦淮烟粉”,南京六朝同样有无数金戈铁马的阳刚之气和兴王图霸的慷慨豪情。如东晋末年,大将刘裕率10万北府兵两次挥师北伐,雄师直抵河洛关中,一次灭南燕,二次灭后秦,收复洛阳、长安。再如六朝之后,南宋初年,岳飞在牛首山大败入侵金兵,收复建康,雄师直指汴京;韩世忠在黄天荡大败金兵,差点活捉金帅兀术。明初朱元璋建都建康,派徐达、常遇春大军北伐中原,占领元大都(北京),逐残元于漠北。而宋杨邦乂面对外敌强虏,剖心明志,忠肝义胆;明方孝孺面斥燕王夺嫡,身灭十族,浩气长存。这些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为南京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