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1937年大同地图中的代王府遗址20

一张民国年间的老地图民国三十七年的大同市要图这张大同市的地图绘制于民国三十七年(年)一月十二日,在地图上标注了当时大同城内所有主要街道的名称,是一份了解上世纪30年代大同城池的珍贵资料。我们继续放大这张地图,视角集中在四牌楼的东北侧,可以看到如下的街道。四牌楼东北侧的街道在当时所记录的街道名称中,出现了皇城街,东华门街,正殿街等几条特殊的名称。这些证实了此地在历史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明代嘉靖年间《大同县志》中记载的大同城池内重要古迹的分布来看,出现在当时地图中的正是在明代大同城中赫赫有名的代王府。但是在清代所著的《大同县志》中,当时的代王府却变成了另一番模样,原本完整出现在图中的代王府,变成了一条条街道。是什么样的原因使原本的王府在几百年后成为一条条的街道呢?我们将时间调回到年前的明洪武五年(年)一代王府的兴衰年,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的各座城池需要重新的修建,大同也同样不例外。4年后的年,当时驻守在大同的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在辽代、金、元朝旧城的基础增筑而成。就在明大同城墙建成的第三年年,一位叫做朱桂的人出生了,这就是日后大同代王府中的第一位主人——代简王。近20年后的年,朱桂被封为代王,就藩大同。同年在原大同府内辽金国子监的基础之上,代王府开始兴建,经过长达4年的建设,于年正式完工。这座代王府也历经了明王朝由繁盛进而走向失国的全部历程,先后有11位代王在府中起居和办公。时间一转来到多年后的明末年3月,闯王李自成由南向北一路杀向当时明北京城的途中经过大同府,冲入代王府中的大顺军将最后一位代王朱传当场杀死,这并不算结束,军队之后点火将这座两百多年的王府付之一炬,据说当时大火烧了整整四天三夜,大火过后只有王府城前的照壁(九龙壁)得以幸存,其余全部化为了灰烬。李自成起义军北上线路图进入清朝,度过最初一段社会动荡的时期,时局逐渐稳定下来。人们逐渐在原本属于王府的遗址上盖起了民宅,重新开辟了道路。代王府消失的百年之后,除这些道路的名称之外,人们已经很难把此处同王府联系在一起了。代王府原本的模样最终也只能在《大同县志》找寻到它的踪影。《大同县志》中所绘制的代王府大同代王府是否应该完整修复代王府复建想象图根据报道,9年前的年3月,作为名城复兴的重点工程之一,大同市恢复重建代王府的工程全面启动。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年后复建的工作被极大地放慢了脚步。不过幸运的是,年9月代王府的中轴线主要建筑已经得到了全面的修复。在最新的卫星地图下,可以看到已经顺利建成的代王府中轴线高度还原了明代《大同县志》中绘制的代王府平面图。但是从年中轴线建成之后,代王府两侧到目前为止再也没有任何的动静。很多市民从最初的期待,到如今的失望甚至是怀疑,到底有没有复建代王府两侧配殿的必要。笔者观点笔者认为完整的复建代王府是非常有必要的。原因有如下几点。根据史书的记载,代王府最初的修建是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的。府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是承运殿、圜殿、存心殿,是历代代王举行盛大典礼的地方。而内廷的中心是长春宫、长春宫两侧的谨德殿及燕居之殿又分别是代王办公和代王妃居住的地方。只有完整的修复才能让当时的王宫景象再次重现在世人面前。此为其一。代王府的复建工程规格极高,府内所有的建筑都经过仔细反复的考究。譬如承运殿在建造之时,考虑到故宫太和殿为九五梁制式,代表九五之尊,王府不能僭越礼制,因此建筑主体是按照正面七梁、侧面三梁的结构来设计的。年正在建造中的承运殿这些细节只是所有复建环节中的一小部分,代王府的完整恢复可以成为今后中国有价值古迹复建工作的参考标准。此为其二。结语笔者认为,大同古城的整体复建工作从8年既然已经开始,所有的复建工作就应该建立在高标准高规格之上,而不仅仅是各种残缺品的组合,最终留下不可挽回的遗憾。但因各方面的原因,自从年中轴线工程完工之后,5年内代王府两侧的复建工程都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并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短时间内修复的可能性非常小。甚至原本的规划在近几年中也经过多次反复的修改,其中不乏去掉两侧配殿只留下中轴线的方案。希望这座在明代曾留下珍贵历史的王府最终可以得到完整的,高规格的修复。雪后的代王府裕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xs/596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