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研专属复习、瞎掰干货平台
教育学原理
中外教育史
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论训育制度
戊辰学制;西南联大
第10章
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这一章内容不多,主要掌握训育制度,戊辰学制,西南联大的基础知识。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
内容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国民政府提出了这一教育方针。包括:
1.要求战争发生时,无论是学制、课程、学校秩序、教育经费都应该以平时为原则,“以维护正常的教学为主旨。”
2.为“适应抗战需要”和“符合战时环境”,适当“改订教育制度及教材,推行战时教程”,训练抗战所需要的各种专门技术人员。
3.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教育。一方面要求学生信仰三民主义,抵制共产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
评价这是一项并不短视的重要决策,它建立在对战争持久性的抗战形势估计的基础上,坚持“抗战与建国兼顾”的原则,没有因抗战而放弃正常的教育,顾及到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这一政策客观上维持教育的连续性,为今后国家建设培养、储备了人才。当然,这也是国民党控制教育抑制民主思想发展的有效工具。
教育制度改革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
年6月,在蔡元培的推动下,国民党政府决定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教育行政改革。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的学术和教育管理机构。与大学院相对应,全国分为若干大学区(实际上仍是按省设立),每区设大学一所,兼管本区内教育行政及学术事业。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构建,旨在使教育能独立于一般官僚体制之外,克服单纯以行政方式管理教育之弊病,并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实施的联系,实现教育行政的学术化。但教育独立本来就是理想化的,教学、科研、行政合一的构想实际上也行不通,再加上在中国学术气氛不浓,官僚习气甚重,使这一制度试行不到两年便宣布废除。
戊辰学制的颁行
年,中华民国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以年学制为基础略加修改整理,提出《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称“戊辰学制”。改革内容主要体现在▼
?提出七项原则:根据本国实情;适应民生需要;增高教育效率;提高学科标准;谋个性之发展;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地方伸缩之可能。)
?取消师范专修科和师范讲习所,添设乡村师范学校;
?中学部分(废除了分科选科制)。
?大学采用多院制,取消单科大学;
?职业教育方面,除高中设职业科,可单独设立高级职业学校和初级职业学校,与高中、初中相对应,并在小学中增设职业科。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训育制度
训育制度,是国民党政府在学校进行常规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形式。国民党在中、高等学校都设有训育处或训导处,由训导长或训育主任一人负责,他们在训育员的辅助下,领导各年级组的导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
中小学校的童子军训练
年国民党政府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中国国民党童子军总章》,规定12-18岁的青少年皆须入伍受童子军训练。年10月,公布《中国童子军章程》,规定童子军“以忠孝仁爱和平为训练之最高原则”,以“智、仁、勇”为教育目标,抗战后加强了对童子军的组织和训练,强调童子军活动为战时需要服务。
高中以上学生的军训
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提出了“各学校要增设军事训练”,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大学院下令全国专门学校一律增加军事教育课程。年,蒋介石下令国民政府军政部、教育部、训练总监部:凡高中以上学校学生军训不合格者,不得补考、投考大学,这就将军训作为完成学业和升学的必要条件。
颁布课程标准,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为了从教育内容方面管理和控制学校,南京国民政府通过教育部制定和颁布一系列有关法令,严格规范和统一全国学校的课程与教科书。
1.颁布课程标准
年国民政府在推行党化教育时,就提出了要课程重组,使之与党化教育保持一致,同时也体现教育科学原则。先后提出了《小学课程标准》、《中学课程标准》、《修订中学课程标准》、《小学公民训练标准》等,对中小学的课程科目、课程目标、教学方法等都做了具体安排。
2.实行教科书审查制度
年,南京国民政府为贯彻党化教育,通过了《组织教科书审查会章程》,大学院时期,设立了专门编审机构,并公布了《教科图书审查条例》,规定非经大学院审定,所有教科书不得发行和采用。凡审定的教科书必须在书面上标明;教科书在使用一段时期后须重新审核认定,明确了以国民党党纲、党义和三民主义为审核教科书的标准。以后,随着国民党对教育控制的日益加强,对教科书的审查日趋严格。
实行毕业会考
年,国民党教育部公布《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对会考科目、办法做了详细规定。实行会考,一方面督促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将学生精力吸引到课业和考试上来,客观加强了对学生的政治控制、抑制学潮,整顿学风,起到禁锢思想和限制行动的作用。
学校教育的发展初等教育
?在-年期间稳定发展,通过颁布一系列法令,给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提出“抗战建国”的口号,将义务教育与民众教育合流,实施国民教育制度,使初等教育仍能维持一定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提出全面普及国民教育方案,但内战使其实施受到极大影响,开始走向衰败。
中等教育
?颁布一系列中等教育法规,如废除综合中学制,采用欧式单科中学制;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和职业学校分别设立等,这些都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抗战时期,基于“抗战建国”,对中学采取了一些调整措施,保证了中等教育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开展国立中学复原工作,将国立中学交由各省教育厅办理,使中等教育的秩序逐渐恢复正常,内战爆发后逐渐败落。
高等教育
?-,稳步发展,逐步定型。通过颁布法规,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同时将办学方向向实科方向倾斜,使其更适应社会需要。
?抗战时期,发展受挫。国民政府一方面对高校统一管理和规范调整,另一方面将沿海地区的不少著名大学西迁并合并,如由北大、清华、南开迁至昆明,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等迁往西安,组成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等。此外还新建和改制了一批大学,如新设江西中正大学、贵州大学,由省立改国立的云南大学、广西大学,由私立改国立的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这些措施使抗战时期中国的高等教育仍呈现出发展势头。
?抗战胜利后的复原工作,使其在短期内发展很快,但内战使其丧失了发展条件,逐渐走到尽头。
—END—
更新完毕,内容不多
吃透知识点,得下点苦工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