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的一大业余爱好,就是收集各种和南京有关的老照片。
今天,小编再介绍一本由日本人杉江房造拍摄编纂,日本大阪玉鸣馆印刷、上海虹口日本堂书店发行的南京影集《金陵胜观》。这本影集出版于年,距今已经整整年。
《金陵胜观》封面。
摄影术从19世纪中期以后开始流行,从晚清到民国,为南京风景名胜、人文习俗留下影像资料的,大多为外籍人士,如英国的约翰·汤姆逊,德国的罗伯特·骆博凯、赫达·哈默尔,日本的山根倬三、金丸健二、常盘大定,法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以及民国时期的中国人郭锡麒、朱偰等。
南京地方历史研究专家卢海鸣博士说,珍贵的南京老照片以画册的形式留存下来,主要是日本人杉江房造编辑发行的《金陵胜观》()、郭锡麒拍摄的《南京影集》()、朱偰的《金陵古迹名胜影集》()等。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影集存世极少,普通读者无缘看到。
为了让更多人欣赏到珍贵的晚清、民国南京影集,南京出版社从收藏家手中征集,从图书馆寻觅,将其中《金陵胜观》、《南京影集》、《南京の远眺》、《南京游览手册》重新出版,结集成《老画册·南京旧影》一书。
四种老画册中,出版年代最早的,就是《金陵胜观》,此书也是目前能够找到的第一本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南京风景名胜画册。
南京出版社推出的《南京旧影·老画册》一书。
《金陵胜观》年由日本大阪玉鸣馆印刷,同年六月由上海虹口日本堂书店发行,编辑兼发行者是一个名叫杉江房造的日本人。
书中收录50幅照片,拍摄的都是清末南京著名景点,其中燕子矶5幅,明孝陵4幅,明故宫3幅,贡院街3幅,夫子庙2幅,栖霞寺2幅……
书中图片的排序值得玩味,第一张是下关,然后是城内、城郊、南京全景。这种排序说明了下关自从年开埠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迅速崛起,即便是在来南京游览的外国人心目中,下关也占有重要地位。
下关码头,南京开埠带来新气象。
秦淮河与夫子庙。
中华门外,秦淮河上有很多竹排。
栖霞山舍利塔与三圣殿。
清凉山全景。左边是扫叶楼,中间是清凉寺,右边是小九华寺。
那时候的乌龙潭比现在要大上好几倍。中间是肥月亭。
朝天宫大成殿,和现在区别不大。
明故宫内五龙桥,桥边已出现自行车,这在当时绝对是摩登事物。
明故宫午门,注意,正式名称不是午朝门!
明故宫西安门,对,就是地铁站旁边那个城门。
半山寺,在现在海军指挥学院内。
明孝陵石像路,为了保护石兽,地方政府在外面装了木栅栏。
明孝陵大金门,看到没有,里面就是四方城。
鼓楼,那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拖着辫子的军人穿着新式军装。
狮子山,当时山上有炮台。
翻看《金陵胜观》可以感受到,里面的南京从容静谧,山川秀丽,有一种别样的美。欣赏者也获得了很多以前并不了解的历史信息,比如日本人将下关的南京火车站称为“南京停车场”,当时只是两栋简陋的二层洋楼。
许多如今已经消失的南京风景,在《金陵胜观》中也能找到,如仪凤门、明故宫古物陈列所、两江总督衙门、刘园、江南公园、进香河、督练公所、陆军小学堂等。
两江总督衙门前的牌坊,小圈子里是最后一任两江总督张人骏。
督练公所。
陆军小学校,旧址可能在今小营附近。
进香河,后来被填了,成了进香河路。
两江师范学堂,南京最早的高等院校之一。
鼓楼街以及附近的南洋劝业会会场。
南京停车场,后来的南京火车站。
和一般的摄影集不同,《金陵胜观》中很多照片还配上了诗词,给读者欣赏照片时,留出了遐想的空间。
“玄武湖”老照片选用的是康熙皇帝的《后湖》诗:“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
“紫金山”老照片选用的是王安石的《钟山晚步》“小雨轻风落楝花,细红如雪点平沙。槿篱竹屋江村路,时见宜城卖酒家。”
“雨花台方正学墓”,拍摄的是明代初年建文忠臣方孝孺的墓,配的诗更有意思,就是方孝孺本人所写:“青草池边土一丘,千年埋骨不埋羞。叮咛嘱向人间妇,自古糟糠合到头。”
读者欣赏照片,玩味配诗,从而感受方孝孺誓死不向朱棣低头的心路历程。
秦淮河的配的杜牧《泊秦淮》
栖霞寺配的是乾隆皇帝的御制诗。
紫金山的图配的是王安石的《钟山晚步》。
本文图片来自《老画册·南京旧影》(南京出版社卢海鸣钱长江编),谨对出版方和编者致以诚挚谢意。
(本文为原创,若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白癜风初期治疗北京儿童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