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南京的黄土里,竟然埋了这么多名人

南京人出去玩,总喜欢去中山陵明孝陵之类的地方,但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忘记了,这些地方可都是坟墓啊。

仔细想想,六朝古都的南京,那么多历史人物在这里轮番登场,身前在这里建功立业,死后长眠于斯。南京的黄土里,埋了无数名人,掩埋了无数鲜为人知的惊世传奇......

郑和:居功至伟,埋骨百年无人识

“一带一路”最近成为热议的话题,南京也有不少“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古迹,而这自然少不了牛首山下的郑和墓。

郑和一生七下西洋,从东南亚到非洲,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是名留青史的航海家。他从十岁开始就在南京生活,与他有关的建筑遍布南京——龙江宝船厂遗址、马府街与郑和府邸、天妃宫与静海寺、净觉寺等等。

就是这样一位对南京意义重大的伟人,他的墓竟然被人们遗忘了整整五百年,直到年才被发现。当时,考古学家王引先生在牛首山附近祖堂山下参与维修“南唐二陵”的时候,听村民说到牛首山麓的“回回山”下有座“回回墓”很是兴旺,还专门有一群“守坟人”。

他觉得很是奇怪,于是第二天一早,就找到牛首山南麓这座“回回墓”。经过反复考证,王引确定这里应该就是明代大航海家郑和墓。因郑和之父名马哈麻,人称马哈只,当地人以为郑和原姓马,再加上郑和是回民,按照伊斯兰风格修建为“回”字形,又把这里称为“马回回墓”。

关于郑和墓是衣冠冢还是真身墓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郑和是圆满地完成了七次下西洋的重任,回到了南京之后才病死的,因此真身葬在牛首山并不奇怪,还有史料记载,郑和死于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三个月后才返航,归葬南京不现实。但不管里面到底埋了什么,它都将为中国与海外的文化交流象征,一直传承下去的。

李香君:居秦淮八艳之首,她靠的不是美貌

在秦淮八艳中,不论是样貌还是才气,李香君都排不到首位,但是她却高居秦淮八艳榜首,靠的是她对爱情的忠贞和不做亡国奴的骨气。

如《桃花扇》中所写,作为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对慕名而来的大批高官富商不屑一顾,偏偏钟情于青年才俊侯方域,以身相许。时为复社领袖人物的侯方域,受到奸党阮大铖迫害,逃离南京,临别之前将一把画扇交于李香君作为定情信物。后来,当奸官田仰串通阮大铖,欲逼李香君为妾,李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血花四溅,在扇面上留下点点“桃花”,一把“血如桃花”的桃花扇。

而真实的故事远没有戏剧里表现得那么惨烈与悲壮,清军占领南京后,李香君逃到栖霞山,而她的情郎———当春誓死不做“贰臣”的侯方域却归顺了清朝。后来两人相遇时,看重气节的李香君毅然斩断情根,遁入空门,到栖霞山的葆贞观出家为尼,死后也葬于该地。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李香君墓就隐匿在南京栖霞山一处不起眼的桃花涧内,山路崎岖、陡峭,平时人迹罕至,荒草丛生。当年风华绝代、柔情又刚强的美人就这样逐渐被人遗忘,不禁一声唏嘘。

孙权:南京六朝建都史由此展开

大家都知道孙权当年与曹操、刘备三分天下,却不太清楚,这位伟人对南京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孙权称帝不久,就把首都从“京口”迁到了“建业”,南京从此开始了“六朝古都”的成长之旅。

孙权一生戎马,建立了吴国,但贵为一代帝王,但孙权墓却小的不甚起眼,隐藏在明孝陵神道的一个拐角,实在与他的身份不太相称。

其实是因为,当年这里差一点就被明成祖朱元璋夷成平地......明太祖当年在兴建孝陵时,下令迁移这一带所有的墓冢。眼见着神道就快修到孙陵岗,恰好朱元璋巡视孝陵工程进度。路过孙权墓时,看这墓虽已破败,但是规格不小,便问起来。当太祖得知是孙权墓时,便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给我守门吧”。孙权墓这才逃过一劫。现在如果去看明孝陵的神道会发现并不是笔直的,正是为了绕开孙陵岗。

上世纪四十年代,孙陵岗因山上广植梅花,所以现在又叫梅花山。

汪精卫:他低估了人民的愤怒

很多老南京人都不知道,民国时期大汉奸汪精卫的墓也在梅花山,如今还能找到残迹。

年,汪精卫直到临死前,留下遗嘱要葬在距离中山陵不远的地方,想要享受国父同等礼遇(真-厚颜无耻)。最终,他的老婆陈璧君和汪伪的高层官员把汪精卫的墓址选在梅花山山顶。

陈璧君应该是预料到日本败局已定,汪精卫墓肯定难逃被毁的命运,于是在建墓时特地命人将五吨碎钢铁块,掺在混凝土中浇灌,浇铸成厚厚的壳子,这样,一般的钢钎就无法打穿汪墓。

汪精卫与陈璧君

年,日本战败,当时的民国政府准备还都南京,蒋介石得知汪精卫居然敢葬在梅花山上,和国父的陵墓并列在一起,觉得各方面影响都不好,于是授意手下将领秘密炸毁汪墓。一个月夜,工兵营趁着夜色愣是用公斤烈性炸药生生炸开了汪精卫墓。刨出的棺材和尸体很快被全部焚化,连骨灰也没留。

后来,工兵营平整好坟地,在汪精卫墓址上建了一座小亭,两边修建了长廊,这就是现在梅花山上的观梅轩。梅花山还挖掘出过一个汪精卫跪像。这个汪精卫跪像本来放在观梅轩对面一个水泥平台上,面朝中山陵祭堂,以示其向孙中山磕头谢罪之意。

汪精卫与陈璧君跪像

谭延闿:竟“混”到与国父肩并肩

都说曾任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长谭延闿的墓就在灵谷寺附近,但是很多人偏偏找不到在哪。其实,那个只要路过灵谷寺就一定能看到的“灵谷深松”石碑,就是谭延闿的墓碑。

谭延闿一生信奉“中和之道”,有人把他处世总结为一个“混”字,他对此也公开承认,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

而谭延闿墓之所以会离中山陵这么近,也与他的为人处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年,孙中山因为陈炯明叛变,万不得已离开广州来到上海,谭延闿在孙中山落难之际全力扶救,由此两人成为挚友。当时宋美龄留美归国,孙中山想撮合他俩,结果谭以亡妻不希望自己再娶为由拒绝了孙中山的好意,反而让自己的女儿跟宋美龄认作干姐妹,自己便成了宋美龄的义父。

孙中山死后,谭反而成为媒人,将宋美龄介绍给蒋介石。一来二去,谭与蒋介石夫妇的关系愈加密切,经常周末带着女儿来与蒋夫妇闲聊喝茶。年,谭突发脑溢血去世,国民政府(当时的政府主席为蒋介石)下令国葬。民国时期,在南京国葬待遇的只有两位,另一位就是国父孙中山。

谭死后,其生前老友胡汉民为之神伤,撰挽联:“景星明月归天上,和气春风生眼中。”

杨邦乂:忠肝义胆,铮铮铁“心”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射雕英雄传》中,南宋义士杨铁心隐姓埋名反抗金国,最后和妻子双双自杀含恨而死。杨邦乂就是“杨铁心”的原型。

83版射雕英雄传杨铁心

南宋建炎三年,金朝大将金兀术率大军南下,一路打到建康城。金兀术进城,其他守城官员纷纷跪降,只有杨邦乂不跪,反而大义凛然用血在衣襟上写了几个大字:“宁做赵氏鬼,不为他邦臣。”金兀术派人前来劝降,杨邦乂登时破口大骂:你们女真族图谋中原,上天岂会长久帮助你,定将把你碎尸万段,你怎么能玷污我!

金兀术一怒之下命人持刀剖其腹取其心,谁知竟蹦出了一颗铁心。金兀术不禁感叹杨邦乂是真肝胆骨气,于是下令让士兵用轿子抬着铁心周游兵营,让将士们学习这种骨气。哪知,途经一条小河时,铁心竟然径直飞到河里,士兵慌忙下水去找,可是再也找不着了。后来,为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人们在这建了一座桥,名为铁心桥,地名沿用至今。

一座铁心桥,半部英雄史。后世还有很多名臣名将都被杨的忠义感动,纷纷把墓选建在铁心桥附近。如今在雨花台东侧景区除了有杨邦乂墓外,还保留有杨邦乂剖心处,和纪念杨邦乂和文天祥的二忠祠。

浡泥国王:虽是异乡,但请把我埋在这里

金庸小说《碧血剑》的开头,是一个浡泥国王客死中国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存在的,浡泥国王墓的就在安德门外石子岗乌龟山下,是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处外国国王墓之一。

古浡泥国在今文莱一带,早在北宋就与中国关系特别好。明永乐年间,国王带了多达人的使者团来中国进行友好访问,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从福建一路吃到南京。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国王突然染上急病,病故。国王临终前留下遗嘱:请把我埋在中国(“体魄托葬中华。”)于是,明成祖将其厚葬于此。

时代变迁、历时战乱,浡泥国王墓历史中销声匿迹了几百年。直到年,南京市文物工作者经过附近的农民指点,在乌龟山发现了一段残碑。经过反复查证史料,才最终确定这里就是湮没已久的浡泥国王墓。

孙中山:中国史上第一次陵墓设计招标

作为有着近代“天下第一陵”之称的中山陵,除了在用料、规制上毫不吝惜,中山陵在最初的建造设计上可谓煞费苦心,一位天才建筑设计师还因此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

孙中山生前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先河,死后也创造了不少中国历史的第一次,征集设计方案修陵就是其中之一。年,孙中山葬事筹备委员会为陵墓设计开出元奖金,并提出了四点要求。最终,建筑师吕彦直的设计夺得一等奖,中山陵就按照此方案来施工。

中山陵设计图

吕彦直本来是参考了法国拿破仑墓的设计,但想到中国习俗中陵墓需要有宽大的祭堂以供凭吊,于是放弃了这个方案。最终苦思冥想三个月后才想出“警钟形”设计,祭堂采用中式宽大的祭堂而墓室则仿照拿破仑墓,同时在墓道添加了很多牌坊、陵门等等中国古代陵墓的传统制式,既符合国父陵墓的庄重大气,同时也暗合孙中山改革求变的思想。

在中山陵主施工的几个月里,吕彦直在上海与南京之间来回奔波,长期在山上与工人同吃同住督促施工。为确保工程质量,选料、监工一丝不苟。最终,积劳成疾不幸患上肝癌,还没有等陵墓完工,便病逝了。一代建筑大师就此陨落。

如今,中山陵人来人亡,早已没有多少人记得这位大师和他为中山陵付出的毕生心血。

南唐二主:被皇帝这个职业耽误的诗人

南唐最为人所熟知的当属后主李煜,而位于祖堂山的南唐二陵就是李煜父辈的陵寝。

其实不只是李煜,南唐三世而亡,三代君主都可以说是被皇帝这个职业耽误的诗人。李煜自不必说,南唐烈祖李昪青年时代就“以文艺自好”,重视文教,当政后更是重视征集文献图集。他从各地征集了三千多卷图书,为南唐日后成为“文献之地”开了先河。

南唐中主李璟更是常与宠臣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其中,“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

只可惜南北朝乱世,南唐也不能独善其身,李璟虽然爱好文艺但是作为一国之主,需要身先士卒,征战沙场。后周来攻,国内局势动荡,内忧外患,他年仅四十六岁就病逝了。可惜,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生在帝王家。

现如今,搜索“南唐二陵”,相关关键词中赫然出现“南京南唐二陵灵异事件”。相传,很多年以前南唐二陵附近有一家精神病院,里面关的都是犯过大案的精神病人,晚上叫声不断,格外恐怖。现在早已不可考,成为南京都市传说之一。

南唐二陵内景

常遇春:开国大功臣,风光不再

作为明朝开国大功臣,常遇春生平战无不胜,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没想到四十虚岁时暴病死于归途。

关于常遇春的英年早逝,一种可信度比较高的说法是得了“卸甲风”。常遇春常年南征北战,水土不服,加之北方白天艳阳高照,厮杀在战场的战士又要身穿盔甲,奋力迎敌,免不了一身的热汗。到了晚上,北风凄凄,卸下盔甲,一热一冷,加之战后的疲惫,再强壮的身体也受不了长年累月的摧残,一朝爆发便要了他的命。

正是打天下之际,失去这样一个左膀右臂,朱元璋伤心不已,于是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赐葬钟山,配享太庙。

提及今天的钟山,大家常常光顾是明孝陵或中山陵,常遇春墓相对来说人烟稀少。这与它的位置闭塞难找有很大关系。近年来,明史大热,学者、常遇春的忠实粉丝,都会慕名去常遇春的陵墓拜上一拜,但要找到这个墓的具体位置,却是要下一番功夫,也有很多人找不到,遗憾离去。当年骁勇善战,驰骋沙场的一代名将,如今却落个鲜有人祭扫的萧条景象,让人不禁感叹。

南京的名人墓,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背后的名人故事,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越搜索,发现的故事越多,越往深挖,背后人性的魅力淘尽浮华之后愈加动人。

大概这就是南京这个古城的魅力所在吧。

凌晨3点的南京

湖南路

鼓楼

南审

南理工

南信大

南大浦口

南林

南艺

南农

三江

中华

金科

大桥故事

老白下

老下关

河西灯光秀

迈皋桥

江宁大学城

南湖养猫阿姨

南京版成都

南艺嘉年华

人民的名义与南京

部分素材来源:

小飞、微博、博客、百度百科

南京全接触综合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好啊
北京最正规看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ms/132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