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理学书院的兴盛书院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形式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书院肇始于唐,兴起于宋代,大盛于元。北宋初期,乱世渐平,社会安定,朝廷虽多褒奖文事,州县学校虽时有所兴,但因人因地而异,或兴衰无常,或不免具文,书院因此进入兴盛阶段。书院的兴起,一方面满足了广大士子读书求学的愿望,另一方面也缓解了朝廷崇尚文治与财力不足的矛盾。北宋经过三次大规模的兴学运动后,府州县学普遍得到发展,因此百余年间,书院有所衰落。南宋开始,尤其在理宗皇帝大倡书院之后,书院教育逐步恢复,并进而发展至鼎盛。据《续文献通考·学校考·书院》的统计,南宋初创的书院约为家,主要集中在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福建等地。元代开国之初,书院虽然遭到一时的冷落,但很快得到复兴和发展。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在关于江南诸路学及各县学内设立小学的诏书中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元史》卷81《选举志一·学校》。]而蒙古以外族入主中原,人分四等,汉蒙矛盾加剧,不少汉族的儒家学者,既不愿出仕到元朝各级政府部门,又不愿任教元朝各级路府县学,甚至不许子弟就读这些官方学校,因而往往退而自立书院,招收生徒讲学。一方面是朝廷鼓励提倡,一方面是民间自觉自愿,于是乎书院在元代便更加兴盛起来。然而宋元之际南京书院之盛,却几乎是理学发展的必然。当时南京之地有书院数所,即明道书院、南轩书院、昭文书院、江东书院。其中明道书院最为有名,几与当时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彭书院比肩。1书院发展概况
明道书院最初为纪念理学大师程颢(号明道先生)而设。《景定建康志》卷29载其事甚详:“明道先生程子师濂溪先生周子,慨然有求道之志,穷性命之理,率性会道,体道成德,自孟子没,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尝为上元主簿且摄县事。政教在人,至今思之。因人心之所思,而明先生之教,此书院所由建也。先是淳熙初,忠肃刘公珙祠程子于学宫,朱文公为之记。绍熙间主簿赵君师秀来居其官,即所事西偏绘像祠之。嘉定乙亥,主簿危君和复请于太守刘公榘,乃于簿廨之东得钤辖旧廨之地,改筑新祠,部使者西山真公捐金三十万粟二千斛以助之。未几,李公珏来继刘公,咸相其役。前护重门,中俨祠像,匾其堂曰春风,上为楼,旁二塾,曰主敬,曰行恕,名其泉曰泽物,表其坊曰尊贤。既成,率郡博士及诸生行舍菜之礼。自是春秋中丁,率为彝典。置堂长及职事员,延至好修之士,西山尝记其事,刻诸石。”文中所谓“西山”即真德秀。真德秀,“建宁人也,少年中进士第,寻加试博学宏词……捐金粟,建明道书院,设教一本于程子,由是士知讲学。”[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7。]而游九言对设祠祀程子言之甚切:“学者无所矜式,各是其私,务济所欲,则倡言宗孔孟足矣,何必他求?呜呼,由汉以来,诸儒继起,曷尝不宗孔孟,而功业卑陋,终莫能复帝王之盛烈,甚则讳谈释老而心实慕信,耻从管商而事实施行,流于术数,借于捡回,无世无之,儒者岂容尽逭其责哉!”学者“论说徒多,践履益薄,终日读六经未必不疑六经也”。[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29游九言《祠堂记序》。]由此可见,明道书院设立的目的有三:一为祭祀理学大师,二为传播理学思想,三为改正科举之弊。而明道书院所以能够顺利创设,主要得力于官家的热心,另外还有当时士林的襄助。
明道书院创立之后,迭遭灾变。但幸运的是,历任官守都很重视书院的建设和发展,因而书院能够得以恢复、增修。如:淳祐五年(),“赵以夫知府事”,次年“以夫修府学,更命教堂名曰明德,辟大成殿两廊以安从祀”;九年()“吴渊知府事”,次年“更创之,广斋序,增廪稍,程讲课,士趋者众”;宝祐元年()马光祖知府事,“景定四年,修府学,修明道书院,立纯公后”,“咸淳元年,增明道书院养士钱月五百仟。”[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14。]明道书院的发展还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白癜风根治北京看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