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南京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开展城市公共外交

南京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代印度,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逐步与中国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国化的宗教。历史上,南京是中国南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佛教的活动中心。南京应重视佛教在开展城市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佛教的公共外交价值。

一、佛教可以在南京城市公共外交中发挥重要作用

坚持宗教信仰自由、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党的一贯政策与主张。党的基本立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客观第一、存在第一。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中一种普遍、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重视宗教的客观存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南京利用佛教开展公共外交的合法性前提。

宗教在当今世界依然可以发挥不可忽视的正价值、正能量。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必须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必须重视发挥宗教界人士作用,引导宗教努力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佛教的现实价值主要体现在:佛教崇尚平等、和谐,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交融和互鉴,促进世界和谐;佛教主张“五戒”、“十善”,有助于立德修身,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遏制过度欲望,避免人的异化,树立健全的道德人格;佛教倡导中道、圆融,有助于克服国际关系中的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与共赢;等等。这些积极价值是南京利用佛教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合理性基础。

当今世界,大多数人拥有宗教信仰,主要表现为佛教信仰、伊斯兰教信仰与基督教信仰。三大宗教信仰均包含了对博爱平等、幸福永恒价值的追求,形成了佛教与伊斯兰教、基督教的相通之处。因此,南京佛教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国界,走出佛教界,与其它宗教文化展开交流,寻求共识,扩大影响,成为南京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重要平台。

二、南京开展城市公共外交拥有丰富的佛教文化资源

南京与中国佛教发展息息相关,在古代是中国江南地区最早传播佛教文化的圣地,在近代是中国佛教的复兴之地与研究中心之一,有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南京开展公共外交可以利用的佛教文化资源主要有三个方面:

物质性文化资源:1.南京拥有至高无上的释迦牟尼佛顶骨舍利以及玄奘法师顶骨舍利,还拥有感应舍利、诸圣舍利;2.南京拥有历史上若干佛教学派和宗派的祖庭。具体而言,南京历史上的道场寺和龙光寺是涅槃学派的祖庭,开善寺、光宅寺和庄严寺是成实学派的祖庭,长干寺是毗昙学派的祖庭之一。栖霞寺是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古林寺是中兴律宗的祖庭。禅宗的祖庭,和达摩相关的是浦口定山寺,和牛头宗相关的是牛头山幽栖寺,和法眼宗相关的是清凉山清凉寺;3.南京拥有与禅宗中国初祖菩提达摩相关的诸多遗迹。如,定山狮子峰的“达摩岩”、“面壁处”、“宴坐石”、“卓锡泉”,幕府山的夹骡峰、达摩洞。定山寺遗址有一块珍贵的明代达摩画像碑,记录了达摩“一苇渡江”至浦口的经历,该碑为国内最早的达摩造像碑,比嵩山少林寺的祖师碑早多年;4.著名的金陵刻经处。金陵刻经处是近代中国佛教学术文化中心、近代佛教复兴之源、近代中国最大印经中心和近代第一所高等僧学堂。金陵刻经处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传承基地,珍藏十万余片佛教珍贵经版;5.南京古惠济寺拥有三颗千年古银杏树,在东南亚佛教界具有一定影响力;6.南京栖霞寺拥有千佛崖与南唐舍利塔;7.南京毗卢寺是民国时期高僧太虚成立的中国佛学会以及中国佛教会的办公场所。年,周恩来总理陪缅甸总理来此参观访问,年,国际佛教代表大会在此召开。

精神性文化资源:1.南京曾是中国重要的译经中心。如,天竺的康僧会,东吴赤乌十年()至建业,建业由此成为江南地区最早的佛经翻译和传播中心,成为南方中印文化融汇中心。北天竺(今尼泊尔)沙门佛陀跋陀罗(觉贤),东晋义熙11年()至建康,译《华严经》;宋元嘉十二年(),中天竺人求那跋陀罗住祗洹寺,译《杂阿含经》、《胜鬘经》、《楞伽经》等,对中国佛学发展均有重要影响。梁大同十四年(),西天竺优禅尼国人真谛抵达京邑。先后翻译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论》、《俱舍论》等,直接影响到初唐的法相宗,下接华严宗;2.南京产生了多位到海外求法弘法的大师。东晋时,法显大师至天竺求法,凡14年,游历30余国,记录旅行见闻,名为《佛国记》,带回大量梵本佛经,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比唐玄奘大师西游还早多年。民国时期,高僧太虚游历欧美,弘扬佛法,推动了中西佛教文化交流;3.南京是历史上佛教重要的对外传播源。东晋至南朝时期,佛教从建康传入古代百济国(今韩国),进而又由百济国正式传入日本。东晋时,帛尸梨蜜多罗在建康翻译出《大孔雀王神咒经》等密教经典,密教由此在中国传播,唐代时,传入日本,成为日本的真言宗。

制度性文化资源:1、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始于建康。元嘉十一年(),狮子国比丘尼铁萨罗在南林寺设坛传戒,请印度僧人僧伽跋摩为传戒师,为三百余尼众重授具足戒,创中国比丘尼如律受戒之始;2、天监十六年(),梁武帝下诏宗庙供品不准用荤物,而以蔬果代替,并撰写《断酒肉文》,要求佛教徒持戒必须断酒肉,从此素食成为中国僧人的生活特色,并拟制了忏法仪轨和水陆法会仪文。

三、利用南京佛教文化资源更好开展城市公共外交的建议

佛教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可以搭建政府与民间、民间与民间文化交流的有效平台。开展佛教文化交流,可以提高南京知名度,彰显南京佛光之都的博爱形象,彰显崇尚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增强南京文化软实力乃至国家文化软实力。

利用佛教文化资源,推进南京城市公共外交是一篇大文章,应当认真规划。这个规划要与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应当成为全市“十三五”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要综合各方面因素,整体谋划,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一)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奠定城市公共外交基础

要把彰显南京佛教文化影响力与加强佛教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防止缺位、错位与越位现象;要依法管理,积极引导,消除佛教界人士正常开展国际文化交流的各种障碍;要充分发挥佛教协会在政府与佛教界之间的沟通、桥梁作用,提高佛教界从事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要建成一批有历史影响力的佛教寺庙,形成名寺集群,造成品牌效应;要以增强南京佛教文化影响力为核心,加强人才培养,注重人才引进,使南京成为高僧大德云集之地。在当下人才青黄不接之际,可以邀请国内外高僧担任南京几个寺庙的名誉方丈,提高南京佛教文化影响力;要依托金陵大报恩寺,以金陵刻经处为后盾,建立中国唯一的佛教大藏经博物馆,充分发挥博物馆文化展示、研究、交流功能,实现馆、寺结合,形成相得益彰局面,不断提高大报恩寺与佛教大藏经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

(二)坚持弘扬南京特色佛教文化型塑城市公共外交品牌

1、弘扬南京佛教舍利文化,塑造世界佛光之都形象。高度珍惜南京拥有的佛教圣物,充分发挥舍利在世界佛教信众中的文化影响与精神凝聚功能,充分发挥舍利塑造南京佛光之都形象的功能。要切实依托佛顶真骨舍利,把佛顶寺建设成为国际名寺,作为弘扬佛教文化,提升南京佛教国际影响力和城市知名度的第一要务。要遵循佛教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管理好、运营好佛顶寺。要坚持佛教文化为体,文化旅游经济为用,把高僧、信众视作佛教文化旅游的灵魂。南京寺庙众多,应把作为文物保存的诸圣舍利分置寺庙各处,形成寺寺有舍利、寺寺各不同的景象,打造真正的佛光之都。

2、弘扬南京佛教祖庭文化,建设佛教祖庭文化圣地。要着重对独具南京特色的三论宗、牛头宗、法眼宗、天台宗、中兴律宗以及涅槃学派等“祖庭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定期举办祖庭文化活动,彰显佛教祖庭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增强国际佛教界、宗教界及国外民众、游客对祖庭文化的兴趣度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wh/56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