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
作者简介:刘永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原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现南京市教学研究室调研员,南京市政府兼职督学,南京市学科带头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
班主任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岗位,是班级授课制的保障与灵魂,班主任工作是一个对于对于能力层级要求高、值得教师骄傲的教育工作。然而,时至今日,班主任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踊跃承担者越来越少,甚至出现“班主任荒”,其内在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本文作者仅对当下“班主任荒”的原因,从个人的、学校的和政策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为破解“班主任荒”提供依据。 班主任班主任工作职业危机 我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分配在江浦县永宁中学,非常荣幸地担任了初一(1)班班主任,尽管每月班主任津贴只有6元。年我提升教导处副主任(分管德育工作),还申请兼任高一班班主任(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年校长不让我兼班主任我还闹了一段“情绪”,校长只得让我兼副班主任,尽管没有津贴。年调入江浦县中学,第二年如愿担任了高二(4)班班主任兼年级组长(年级组长是次要的)。在我的印象中,做班主任是教育的根本,是能力的体现,是职业的使命,是幸福的源泉;至今,永宁中学87届的学生、江浦县中90届学生依然跟我保持密切联系,每年都要给我这个班主任拜年。因此,我感觉在学校里面我做过的政教处主任、教导处主任、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副书记、副校长、常务副校长等,均不如班主任工作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但是,曾几何时,班主任工作与“功利”联系起来,挂起钩来,职业的幸福感逐渐削减,甚至一落千丈。因为,在“功利”的视域里,班主任和其它职业一样,也只是生活的手段与谋利的工具;而一旦班主任只剩下“功利”,人们就开始计算做班主任“划算”还是“不划算”,至于班主任“人生导师”的职业的崇高、伟大、幸福等感受逐渐消失。于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几乎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班主任每月6元津贴受到质疑,班主任不再是“香饽饽”。还出现了一系列“怪现象”:职称评审有班主任任职年限要求,班主任年限不足不允许申报职称;学校评选先进工作者,班主任具有优先权利;有些学校班主任具有外出考察学习的特别待遇;等等。然而,“班主任荒”依然出现,有些学校还非常严重,究其原因,主要如次: 一、班主任的自我纠结 “班主任荒”可能会有很多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班主任自己,尽管,有些原因的根源不在班主任,而是在学校与社会。因为,事物的变化总是内因决定外因的,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1.入不敷出——付出与收入不匹配。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建设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责权利”的一致性,开始讲究责任与权利的协调性。责任意味着付出,权利相当于回报,基本平衡才能心安理得。然而,在绩效工资的条件下,班主任待遇上升空间有限,班主任工作压力却无穷。30年前每月6元津贴相当于工资待遇的十分之一,现在元津贴也大致相当于十分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落差呢?是因为那时候除了工资什么也没有了,而现在工资以外还有收入,诸如学校地下补课,教师有偿家教,炒房炒股炒期货,收入可观,于是区区班主任津贴已经不足为道了;有些地方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个月班主任工作不低一节有偿补课,带一个班50名学生不如带1个特长学生。并不是学校不知道班主任的工作量与津贴的倒挂现象,而是绩效工资的平衡性需求,让校长有钱难付,有物难发。在班主任不算工作量、班主任没有双休日的情况下,就算班主任每月元津贴(大多数地区达不到),每天17元,只能吃一顿盒饭。当然,班主任工作不能用金钱衡量,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津贴也是价值认定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2.职业疲软——理想与现实不对称。良好的职业感受,是教师从事教育的思想认识与心理基础,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敬仰之情、敬业之感,班主任更是如此。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班主任职业认同感却难以产生。一是“高处不胜寒”。班主任是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更多的教书育人的工作;教师的教育可能成就一个学生,也可能败坏一个学生,尽管教师也不一定是有意的;所以,班主任敬畏自己的职业,因而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二是“孤家寡人”。有人说国家班主任津贴制度的制定,是拿了钱办了坏事情;德育原本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事情,然而,自从提高了班主任津贴,班主任就成为孤独的德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食堂工人、宿舍管理员、年级组、各处室、居委会、派出所,等等,都有可能找班主任的麻烦,原因只有一个——你是班主任;甚至,任课教师会把学生不交作业、上课讲话、成绩下降等责任归咎到班级管理上,于是班主任就成了责任主体。加上现在的家长,有的缺乏法治意识,有的维权过度,让班主任很难招架。三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不少年轻人读师范的时候豪情万丈,走上班级岗位激动不已,一段时间之后落入寻常琐屑之中,很快遭遇“七年之痒”。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特别是缺少班主任传帮带的学校,青年教师很快被琐事包围,被矛盾纠缠,甚至出现辱师殴师的极端现象,班主任难以自拔,开始怨天尤人。如果说评高级职称之前,因为政策性条件限制,还有一些人为评职称勉强接受班主任工作,那么,当这批人13年之后,评上了高级职称,于是就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寻找理由离开班主任岗位;有些学校需要校长亲自登门做“思想工作”,老师“看在你的面子上”克服困难去做班主任,如果做不好,也是学校的责任。 3.本领危机——计划与变化不同步。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因此,教育“生成”要比教育“预设”多得多,“计划赶不上变化”。要管好这样一个班集体,谈何容易!第一,班主任没经过专业训练。一般教师在经过了师范专业培训,经过了教师资格考核,获得了教师资格证书,才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而师范院校大多以学科专业划分,没有专门的班主任工作培训,而且,班主任职业非同一般,需要的是实践经验与实践智慧,也就是说,班主任必须从头学起。第二,班主任需要为人师表。也许,教师的职业示范可能会有许许多多的不同理解,有各式各样的不同诠释,也有各具千秋的标准要求,但是,我以为最核心、最根本的还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更是这样。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说作为教师,你就需要学养深于他人,学问高于他人,否则,你就不是教师,就不配做教师;而“学高”不可能与生俱来,“学高”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这个治学的过程所展现的态度、精神、勇气、智慧等,对于学生与社会都具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所以,只有“学高”,才能“示范”。然而,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在信息技术的今天,“世界是平的”,教育也是平的,教师与学生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在某些方面,确实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有自己不断学习,超前学习,创造性学习,才能应付当今的教育。否则,就会出现“本领危机”。 4.前途渺茫:前进与前途不连接。人是有上进心的,教师如此,班主任也是这样。如果前途渺茫,前进的动力就会削减。首先是“优评”。从评优的角度说,班主任工作做得好,应该可以评省市县各级先进班主任、优秀班主任、德育先进工作者,所带班级可以评省市县先进班集体,最为关键的是,先进班集体的班主任也就相当于同级别的先进工作者,可以成为“破格晋升”高级职称的一个要件。于是,有些班主任希望能够在班主任工作上有所建树,出类拔萃,然后获得同行的好评、上级的表彰;但是,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能够“平安无事”就“阿弥陀佛”了,取得突出成绩很难;班集体建设很难“一枝独秀”,很难超越他人,班级最容易看出的先进就是考试成绩,而考试成绩属于任课教师的,与班主任关系不大。更有甚者,优秀班主任和先进班集体的评选是有指标限制的,指标很少且不说,还经常需要向近几年需要评职称的教师倾斜。其次是“职评”。一些教师希望从德育这条路,达成自己的专业技术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后来有人(一般是自己擅长学科教学,而轻视班主任工作的教师)认为德育不是学科,师范院校没有德育专业,因此,有些地方人事部门取消了德育职称评审,也就是客观上否认了德育的专业性,于是,班主任这条路从此不通。在这些地方,班主任工作做得再好,成就再突出,社会再认可,最多获得一个先进,只能做其它专业职称评审的一个附属条件:这是对于德育工作专业技术的否定,是对班主任工作的致命打击。 二、基层学校的抉择艰难 “班主任荒”现象的的出现,作为班主任的主管单位——基层学校,当然也脱不了干系,尽管,有些问题的根源不一定在学校本身。 1.中层提拔与班级坚守。学校中层干部是学校的中坚力量,一般来说,学校会有教务处、政教处(德育处)、教科室、总务处、团委(少先队)、校长办公室、工会等中层岗位,一般有正副主任,这样一所学校大概会有10多个中层干部,而且,大多是从优秀的班主任中提拔而来,而一旦成为中层干部,肯定不会兼任班主任。学校的教职工与学生的比例,中学大约1:13,这是政府编制办规定的。一所8轨制高中,有24个班,学生数在左右,应该有教职工96人,班主任与教职工比例是1:4。也就是说,4个教职工就应该有1个担任班主任,小班化教育的学校需要的班主任更多。在教职工当中,首先,职工不可以担任班主任,因为许多不是专任教师;其次,副科教师最好不要担任班主任,因为接触学生时间少,影响力不高;再次,老弱病残孕妇等教师一般不担任,因为工作负担难以承受;从我多所学校管理的经验看,能够胜任班主任工作的大概也就四分之一,而这些教师中,还会不断地升职为主任与副主任,因而,班主任的挑选与中层干部的选拔常常出现矛盾,于是,熟练的班主任还没有培养出来,优秀的班主任已经提拔。校长常常优先考虑中层干部,因为他们认为,一个处室比一个班级更加重要。 2.应试升学与全面育人。原本,应试升学与全面育人没有矛盾,应试升学是全面育人的一个方面,而全面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应试升学。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应试升学与全面育人已经产生了矛盾,而背后就是把关教师与班主任选择的矛盾。因为,应试升学已经成为学生与家长的唯一需要,成为学校与教师的第一需要,于是,向教学一线倾斜,向高三年级倾斜,这些莫名其妙的提法纷纷出笼,甚至成为学校管理的策略与口号。在安排工作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暴露出来,能干的教师就是那么几个,到底优选考虑高三把关教师,还是优先考虑班主任,这也是学校领导的头疼问题,也可能成为教务处与德育处矛盾的焦点。一般来说,能力很强的学科教师,也是能力很强的班主任,一位照顾高三学科把关,就很难兼顾高一高二的班主任工作。 3.倾斜教学与倾斜班主任。在学校领导的眼里心中,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考二本达线与一本比例如果不高,中考重点高中达线与学科均分如果不高,甚至小学考入特别学校的人数不多,就会影响下一年的招生,以至于形成教学质量逐步下降的恶性循环。而班级工作似乎与均分、升学率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一个班级考得好,功劳都记在学科教学上,是因为学科成绩高;班级考得不好,责任有一大部分记在了班主任工作上,是班级管理不好影响了班级升学率。因此,不知何时开始,“向教学一线倾斜”这句莫名其妙、不知所终的话开始在学校盛行起来。学校德育工作说起来是“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曾经也有人提出学校工作要向德育倾斜,但并未得到官方的认可,特别是主管优评与职评的部门认可。尽管前几年教育部出台《班主任工作规程》,似乎也未能引起“人事”部门的重视,因为管“人事”的考虑的是优评与职评的公平与公正,其它与之无关,班级管理更不是考虑的对象。 三、教育政策的疏漏与误导 面对“班主任荒”,教育行政也不能说一点责任没有。许多领导也在想方设法解决问题,许多地方也采取了相应措施,理论上说,这些想法,这些措施,应该能够或者基本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却往往没有达到。一是教育政策有疏漏,有空子可钻。比如,有偿家教对于班主任工作产生巨大冲击,一个晚上的“家教”收入往往比一个月的班主任津贴多得多;堵住这个漏洞,对于班主任回归非常有益;对于有偿家教,有些地方明令禁止,有些地方优评职评“一票否决”,但是,没有法律法规支撑,没有有效监管机制,有偿教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屡禁不止,甚至自由泛滥。再比如,把班主任年限纳入职称评审,原本是为了让更多的教师担任班主任,但是,执行的时候却规定,中层干部与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等均可以冲抵;高级教师需要在任职年限内有3年班主任的经历,但是,如果你当过3年的中层干部或者4年的兴趣小组、文学社团的指导老师也行,而且,这个兴趣小组、文学社团很难界定,缺少标准,很难考核。二是教育政策有问题,出现误导现象。现在,很多老师认为,把书教好就可以了,当不当班主任无关紧要。这与某些地方职称评审的取消了德育专业,先进评审取消了德育特级教师有关系,从某个角度说,取消了德育职称,就是不承认德育的专业性,堵住了德育专业成长的通道,因而大大伤害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参考文献:[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第3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2。[2]顾思羽,端正教师的专业品质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4。[3]乔建中,教师教育心理学[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6。[4]于洁,最好的教育在哪里[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12。[5]刘永和,试论思维的方向性[J],上海教育科研,.9。
赞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