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人过春节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九个字:图吉利、讨头彩、盼来年。南京人对过春节是极重视的,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化、物质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风俗习惯,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下面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南京人过年都有哪些习俗吧!
掸尘“除陈布新”
南京人过年有个习惯,十分良好,是“干干浄净、清清爽爽过春节”,年前必彻底打扫卫生,过去称之为“掸尘”。过去旧宅,屋梁高,横梁上落灰极多,要用鸡毛掸帚梱在竿上掸灰,工作量不小。而今住单元房,打扫容易多了。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福”到、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以前在南京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干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他们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如今几乎看不到贴年画的了,但写满祝福的春联和大红的“福”字却随处可见。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拆迁以后搬进了单元楼,年画都不贴了,但是贴春联已经是多年的习惯,少了春联似乎就少了过年的喜气。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会在大门上贴个“福”字,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联,每逢春节人们都会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传统春联是以毛笔书写,但亦有机器印制的春联。春联的种类较多,有街门对、屋门对等,但不是每幅春联都有横批。
除夕守岁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这种习俗以前还叫“熬年”。传说,古代的时候,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将家里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一家老少都不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期间,每家都应该灯火通明,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内容来自:《金陵科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