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微创领域开拓前行记常州市第一人

石亮荣,男,39岁,医学博士,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在我院工作十年来,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恪守医德,全心全意为病患服务,深得同行的赞誉与患者的好评。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宝剑锋从磨砺出。十年来,他以肿瘤的微创治疗为工作重点,开展的肿瘤微创新技术达10项,其中多项填补省、市空白。

  他全身心投入工作,每开展一项新技术,必会做出百分百的精心准备,通过查阅国外相关文献,全面掌握技术的起源、最新动向与存在不足,寻求机会向国内顶级专家交流学习。目前,市一院肿瘤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肿瘤微创治疗体系。以他为主完成肝肺等肿瘤的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术、经皮组织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肝动脉药盒植入术等各类肿瘤微创治疗手术超过台次,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短短数年,他在肿瘤微创治疗技术及治疗模式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令业内瞩目。他改进肝动脉药盒植入术的手术方式,使药盒导管移位率由普遍报道的30%以上降到5%以下,采用肝动脉药盒持续低剂量灌注氟脲苷联合全身化疗治疗病例超过例,该治疗模式对于肝转移的有效率在90%以上,使70%以上的多发肝转移患者获得根治性手术或者局部消融治疗的机会。

  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SCI论文3篇,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反响。

  他敢于挑战治疗难题,善于总结突破。他创新性的把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植入技术引入到胃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中,使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机会;首次系统阐述了腹腔淋巴结穿刺的五条安全路径,并通过临床病例对照研究证实化疗联合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可大幅提高肿瘤控制率,延长患者生存期。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肿瘤放射治疗学专业杂志《RadiotherapyOncology》与《RadiationOncology》上。

积极探索,追求卓越

  坚持梦想,耐得寂寞。为了探索全新的肿瘤模式,他在基础研究方面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他在承担繁重的临床工作的同时,默默在实验室找寻着自己的梦想,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1项,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1项。

  他以肿瘤微创治疗与肿瘤免疫治疗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为方向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首先探索了肿瘤射频消融技术与科室传统优势学科--生物治疗的结合。他在国际上首次阐述射频消融可以促进CIK细胞向肿瘤内迁移活化,两种治疗方法合理应用可产生协同抗肿瘤作用,并成功地将射频消融与CIK细胞联合应用的全新综合治疗新模式应用于临床。年他的一项成果《射频消融与PD-1单抗的联合抗肿瘤作用》发表在《ClinicalCancerResearch》上,并得到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的高度   晋代杨泉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在病患眼中,石亮荣就是这样一位值得托付信任的医者。

  年,他接诊了一位年仅39岁的女性鼻咽癌患者,该患者鼻咽癌在接受了放疗与两次外科手术治疗后出现复发,当时肿瘤破坏颅底骨向颅内生长,侵犯患者视神经,患者视力下降、左眼视野部分缺失。患者已医院就诊,多数专家认为再次接受放疗是唯一选择,但必定会出现双目失明的后果,患者不愿意接受。石医生在仔细分析病情与患者的心理需求后,大胆提出了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新方案。经过细致的准备,治疗非常顺利。至今该患者肿瘤控制良好,而且双眼视力正常。患者感激地说:“遇到石医生是我的幸运,是他身上敢于担当的魄力让我最终选择接受治疗方案,才能拥有现在高质量的生存状态!”几年来,这样的病例数不胜数,患者的信任与感谢让他充满动力,竭尽全力为患者保存生命的责任感让他踏实,而他在创新科研之路上求索的步伐也更加稳健。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实干奉献。石亮荣在临床工作中全心投入,在基础研究中孜孜以求,走出了一条“临床-基础-临床”的转化医学创新之路,在肿瘤微创与免疫治疗综合治疗模式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走在国际前沿。他将继续秉承医院“厚仁、博术、精勤”的院训,在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继续开拓前行,满怀仁爱之心服务患者。

文字

肿瘤科、团委

图片

王扬孙杨俊

编辑

项守奎

邮箱

czyy

.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ms/11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