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盘金

《经纬盘金》/原题

《北京》杂志/原载文/刘超

摄影/乔·麦克纳利(美国)袁博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为不输金陵之制,要求凡宫廷内院,都要铺设地毯,凸显皇家气派。到了清代,毯更成为宫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设立了“帘子”“门神”二库,以管理京师御用地毯作坊和新疆、宁夏、青海等地专门为皇室织造宫毯的作坊,其宫毯的质地之精、纹饰之美、数量之多,更成为历代巅峰。

这些用于宫中的御用毯,即大名鼎鼎的“宫毯”。“宫毯”用料工艺皆为上品,而集宫毯技艺之大成者,就是盘金毯。绵绵黄金,细细丝线,经纬穿梭,富丽堂皇。皇室贵族把它视为权势至高无上的象征,甚至连皇帝在用它时都不舍得踩,绕着走,以免磨损金线。

朝代更迭之后,宫廷毯匠走入民间,而由于用料昂贵、工艺复杂,流入民间的盘金毯织造技艺逐渐失传,盘金毯成为一个既珍贵又神秘的东西,就连许多专业的织毯师傅也无从得见。当然,既是寻常人家,怎得见宫廷器物?探求如何编制成盘金丝毯的方法,成为不少毯匠心念一生的追求。为重续这一技艺,年,北京地毯五厂成立的“盘金毯抢救小组”。曾三进故宫,几经研究,历时两年,终于复原出能工巧匠的精妙成品。从此,盘金毯的织造技艺起死回生,重现人间,盘金毯的价值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南北一条中轴线,四方对称布局严;外城内城加皇城,城城围着紫禁城。”这个顺口溜在别人看来讲的乃是故宫,而在地毯行业,大家都知道这个指的是格律严谨、工艺考究的“宫毯”。

盘金毯是宫毯中的一类,它既用于宫中,自然深受宫廷形制和规格的影响。自元代始,各代帝王不仅在地毯的使用、铺设方面做了严格要求,在配色、图案方面也有严格规定。《故宫藏毯图典》中,便有雍正、乾隆皇帝针对毯用在何处、织造多大尺寸、使用何种图样的详细记录。

织造宫毯,首先便是设计图案。无论山川、花鸟、虫鱼、走兽,皆可作为元素入毯,但宫毯最初毕竟是用于宫廷,因此纹样讲究、构图均匀对称的“北京式”图案是宫毯的代表图案之一。北京式图案俗称“四菜一汤”,即由“边、角、夔、插草”组成。“边”又分为大边、小边,大小边两边的直线称“线道”;“角”即角云,是图案角隅的纹样;“夔”即夔龙,是图案中心的纹样;“插草”是图案中三点的纹样,也称“折枝纹样”。后来宫毯技艺传入民间后,手工艺人又在原有图案的基础上,结合民间文化元素设计出美术式、彩花式、素凸式图案。后来又出现的古纹式、汉字式、民族式、锦文式、宫殿式等多种类型,也逐渐进入宫毯的图案设计中,使其既有皇家气派,又兼具民间韵味,符合当代审美。

设计之后便是组色。所谓“远看颜色近看花”,一张图案的成功与否,还得看它色彩的好坏。宫毯也是地毯,最终还是要使用的,因此即便名贵,但也属装饰器物,无论是用在宫中还是房中,都不宜太过显眼。宫毯讲究主纹样要“漂”,即突出;附属纹样要“明”,即明快;陪衬花纹要“稳”,即柔和协调;暗花纹要“虚”,即多用浅灰色。想要毯面漂亮,多使用鲜艳、明快的颜色反而适得其反。图案设计完成之后,需要将其按照地毯的实际尺寸放在样纸上绘成白描稿,这一工序即为“放样”。

设计组色完工,即可进入织造前的准备阶段。宫毯用毛以绵羊毛为主,那么什么样的毛才最适宜做成毯子呢?中国土地辽阔,各地气候不同,饲养条件不同,绵羊毛也有一定的差别。工匠们通过多年经验总结,将产于青海、甘肃、宁夏、四川、西藏等地,每年秋天只剪一季的“伏毛”作为上佳之选。待织造工具、机器等准备妥当,就可以上机织造了。

“毯儿匠,毯儿匠,坐在板儿上,小刀一举,脑袋一晃。”这句顺口溜,正是工匠在织毯时的一个剪影。如今,当年的“毯儿匠”已经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代替,而宫毯沿袭了古代宫毯的传统织造方法,主要工序仍然依靠工人们的双手操作,保持手工传统的特色。

织毯是一个技术活儿,也是一个体力活儿。说它是技术活儿,是因为无论是上经还是栽绒,都需要工匠按照严格的编织规律和要求,其中“上经”又是织毯的基础,整个工序都是围绕它来进行;说它是体力活儿,是因为织毯要按照道数的要求织,道数越多,质地越细密。以道的宫毯为例,约0.1平方米的面积上,节点多达个,相当于工匠在这点面积上要打个8字丝绒结,而采用双面盘法的盘金毯,工作量更是达到一般宫毯的4倍。如此细腻的织造技艺,自然需要毯匠坐得下来,静得下心,因此毯行中又有一句俗语叫做“板膏药”:沾在哪儿,不离坐板。

盘金毯所采用的双面盘法,是“盘金毯抢救小组”三进故宫,复原技艺的重要成果。国家级宫毯技艺传承人康玉生当时已经是织造宫毯的大师级人物,但盘金毯的织造技艺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新领域。当时盘金毯已经十分少见,只有故宫还存有一些,都是当年皇帝用的东西。这样珍贵的文物,想要拿出来研究自然是不行的,因此康玉生和徒弟们只能前去故宫。

第一次进故宫看毯子,只许看和摸,不能扒开看,几个人围着宝贝来来回回转了好几圈,只看出来前边盘金、后边盘丝,前后纹路一样、质地不同,但其结构也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回去试制的小样也是惨不忍睹。第二次看毯子,故宫工作人员提供了专用显微镜,康玉生他们才发现以前织宫毯,纬线是直接绕过前后两层经线,而盘金毯是分别用金箔线和丝线,在前后两层经线上分别盘绕。为了让前后两层不分离,还要用抽绞的编织工艺把中间的连接处“锁”住。这次回去之后,他们所试制第二个样品纹路跟故宫的一模一样,甚至还要细腻些,这意味着从技术角度看他们已经掌握了盘金毯的复杂工艺。第三次进故宫,则是多了一份追求:由于盘金毯过去主要由外省进贡,图案大多都有浓厚的进贡地方特色,因此康玉生等人需要做的是,用传统的盘金工艺做出京式风味的盘金毯来。一行人研究完盘金毯的图案,再跟文史专家、图案设计专家、丝织专家等专家组进行研讨后,最终选择了最有京城皇家特色的夔龙图案。年,康玉生最小的徒弟—如今已是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王国英将一块“九龙聚福”盘金毯织造出来,中间夔龙,四边抱角,盘金纹路清晰可辨,荧荧金光,沉稳华丽。

盘金毯之所以金光灿灿,源于所使用的金线,即金箔线。金箔线并非全由黄金制成,而是工匠将黄金打锻造成薄片,然后用薄金片粘贴在上了胶的毛边纸上,对其砑平、磨光、磨亮,再切割成约一毫米的细丝条,加捻缠绕在丝线之上。当年复原盘金毯织造技术时,由于金箔线已经很长时间不生产,不仅北京没有,就连南京金箔厂里懂得这门手艺的老师傅也已退休,厂里只好将退休的老师傅请出山,才制作出了盘金丝毯所用的金箔线。值得一提的是,此举还顺带“拯救”了另一项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据说技艺精湛的工匠,能用一两黄金打锻造成约相当一亩地的面积。年,该项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果不进入地毯织造车间,相信很少有人能够看到地毯织好之后、尚未进行后续加工的真实模样。这时的地毯,颇似一个头发蓬松、无精打采的小姑娘,为其进行一番打扮,自然是首要工作。

就宫毯来说,织造固然是重要一环,但要让其成为备受人们赞誉的“软浮雕”,平、洗、片、剪工序也必不可少。纯手工制作的毯子全凭借毯匠们“小刀一举”行成的栽绒头,并不齐整,因此“平活”是对地毯下机后进行美化的第一道手艺加工,使毯面平整光滑,不显道数,厚度一致。

平其光滑之后,宫毯的模样大致已经成型,但是看上去还缺少一些光泽,摸上去也有些粗糙。这就要从羊毛本身的特质说起。羊毛纤维的分为三层,最表面的一层是鳞片层,它的生长有一定的方向,羊毛越细,鳞片越多,也更有光泽。因此,片剪之后,还需进行“洗毯”,用烧碱、漂白粉、次氯酸钠等主料,配以双氧水、草酸等辅料,通过浸泡、刮、刷、排液、冲水等流程,除去油脂、尘土等污垢,使其整洁定型。洗毯之后,羊毛纤维表面的鳞片层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毯面也多了一份丝绸般的光泽效果,更显华美富丽。

俗话说“三分做,七分剪”。平其光滑,洗其光泽之后,需要片其纹路,剪其精致。与平和洗相比,片剪工艺对工匠的技术能力要求更高,直接决定着宫毯能否达到设计要求,实现其艺术效果。片剪又分为“片”和“剪”,所用工具的叫法也很直白,分别名为“片活剪刀”和“剪活剪刀”。一个用来片出主要纹样,凸显其立体感;另一个用于雕刻纹样,让其更显精致。

毯匠将片剪的工艺规范归纳为为“三看、三想到、三对照、五必须”,以求能够实现预设的艺术效果。其中,“三看”为看倒正、看图纸和看品种;“三想到”主要包括工艺规定、产品质量标准和风格统一、产品整洁;“三对照”是对照图案大样、周边花纹、剪口(剪口为剪出纹路的深度和宽度);“五必须”包括如纹样有刺必须先剔后剪,素凸拓印必须按拓印开剪等。其实,不少地毯在片剪时都有如此要求,只是宫毯采用全手工操作,凸显出这门手艺的不易—即便是如今工匠们使用了电剪刀,免去了过去用手工剪刀片剪出浮雕感的冗长工时,但也需要工匠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对图案含义的充分理解,才能成就一件优秀的作品。

人不比机器,织、平、片、剪、洗,无论是操作哪道工序,都不免会令宫毯出现一些瑕疵,于是当成品入库之前,还要给宫毯进行最后一道工序,即“整修”。尤其是随着如今地毯品种花色的不断增加,生产方式的不断变化,整修工艺在宫毯织造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先前工艺繁复,整修的类目自然也颇多。整修内容主要包括择毯型整修、接断经、缝窟窿、擦色、除污垢等,相当于对宫毯进行一次“美容”。如“毯型整修”一般都是由于毯型“不正”,所谓“不正”指四边不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瑕疵,体现宫毯边缘或凸或凹。其实,手工织作难免凸凹,只是多大的凸和凹才需要进行整修呢?现代毯匠对凸凹这一概念进行了量化处理:偏离0.2英寸(约5毫米)以内的尽量不修正,而超过这一数字的必须要进行修正。修正这样的瑕疵时大多采用紧或放粗纬(缠绕在经线上的较粗的纬线)的方法,在离边5到7寸的地方,将粗纬勾出或缩紧。

不难看出,整修更像是“精修”,这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既需要工匠的耐心和细心,还要求对各个工序有着充分的了解。其实,除个别属于地毯的质量“绝症”,各工序遗留的质量瑕疵都能在整修这一环节进行修复,但常言道“砍的不如旋的圆”,依靠整修来做出精致成品终究是一个消极的办法,还是应在前序各个环节中多加注意。等到“美容”结束,宫毯已成,便可入库了。

自西汉时由西域传入中原,经唐朝成熟,元朝兴盛,明代官营,清入巅峰……经纬交错的宫毯技艺,养活工匠无数,而千年之后人们只能道出宫毯花纹名称,却无法讲出工匠姓甚名谁。尤其是机器大生产以来,宫毯手工艺者所产生的价值更是被压缩得极少,宫毯工匠也在不断流失。但,正如《留住手艺》中所说的那样,经过手工做出来的物品是有体温的,这种体温可以让使用它的人感到温暖。盘金毯技艺的复原,正是可以让这种带着“体温”的宫毯得以延续,让这“燕京八绝”之一得以代代流传,不成“绝迹”,而为“绝艺”。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邮局发行代码:82-联系+转0

《北京》周刊是北京唯一官方的外宣刊物,

每周出版中、英文版各一期。

秉承“以新闻的立场挖掘和诠释北京文化,

以文化的视角聚焦和解读北京新闻”的理念,

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策划选题,

并逐步形成了特有的融通中外的中国表述,

传递北京声音,讲述北京故事,塑造北京形象。

……到此并未结束……

~~每天奉上不一样的文化北京盛宴~~

据统计

阅读到此的人

%都会做的事儿

就是









































福州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前期症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xs/107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