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个从来不缺美食的城市。就因为美食太多,所以更新得太快。小时候常吃的东西,现在都成了“奢侈品”。再想尝尝那个味道,却发现好难找……
蒸儿糕放学路上肚子饿了,买点什么垫垫呢?首先蒸儿糕!路边推着三轮车的老爷爷,拿一个小木桶,里面装满米粉,中间夹一层芝麻糖,然后盖上盖子,上炉子蒸分把钟,一推桶底,一块杯盖大小蒸儿糕就做好了。浓浓的米香味,甜而不腻,口感Q弹。
给我一块蒸儿糕,我愿意一个月不吃榴莲千层。
知道做蒸儿糕的老爷爷一般都是用歪歪(河蚌)壳挖米粉的,一定是骨灰级资深南京吃货。
现在这种卖蒸儿糕移动小摊子很少见了,青石街路口偶尔有卖的,但很难得才遇上一回。心塞……
油炸臭干儿讲真,看见现在满大街用纸盒子装的油炸臭豆腐,心里真是一万头羊驼跳过。南京小娃以前吃的都是用竹签穿起来的油炸臭干儿好嘛!
用来炸臭干儿的锅上通常会过一个铁丝网,炸好的臭干先放铁丝网上面沥油,然后再用竹签或者一次性筷子串起来,淋上辣或者不辣的酱油卤,外焦里嫩。1块钱一串,比现在刷上各种酱的臭豆腐好吃多了。
我就想以撸串儿的方式好好吃个油炸臭干儿,你非要把它装进盒子里。
柴火馄饨南京人对小馄饨的爱一直有增无减,一家好吃的馄饨店分分钟排队排到崩溃。但我还是很怀念1元时代的柴火馄饨。
以前的馄饨摊很简单,一个推车,两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可以开张了。馄饨的皮一定薄,薄到能清楚地看见里面的肉馅才行。不然怎么“喝”馄饨呢?
除了榨菜、虾皮一些常规的作料,以前吃馄饨一定要加的一种作料就是胡椒面,通常都是用一个塑料瓶装的,瓶盖上戳一个洞,加的时候捏两下就行了。
还有辣油,辣油的味道一定要纯。最近南京有一家在网上很火的馄饨店,主打的就是辣油小馄饨,但他家的辣油里有一股酱香味,不知道是什么鬼。
现在再好吃的馄饨也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味道,感觉少的就是那种隐隐约约的柴火味。
油条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油条居然成了奢侈品,不是因为吃不起,而是因为吃不到!现在连煎饼都改夹脆饼而不是油条了。
曾经,油条是南京人的百搭早餐,煎饼包油条、豆浆泡油条、蒸饭包油条、烧饼包油条,喝稀饭也可以配油条。以前我妈去买油条都是5根起步。
现在想吃油条,最好找的地方就是麻辣烫和火锅店。油条,都去哪儿了?
茶糕茶糕是白米粉蒸出来的,一个圆形的大蒸笼蒸出来一整块,然后像切蛋糕一样,切成小块。中间菱形的1块钱,边上扇形的5毛钱。我通常都是吃1块钱的。
一块茶糕有上下两层,中间夹薄薄一层芝麻糖,上面撒一些红梅绿梅、五仁、葡萄干等等。
为什么叫茶糕呢?因为最早南京人使用这种糕点配茶吃的,后来,变成了早餐首选,再后来,几乎找不到了……
糍粑有一次在重庆小面吃了红糖糍粑,突然想起,小时候吃的南京糍粑好像不长这样哎。
南京的糍粑是一块长方形的糯米块,油炸以后外面金黄酥脆,里面还是软软糯糯的,略带一点咸味。
刚出锅的糍粑是最诱人的,还带着“吱吱”地响声,满街飘着香气。
现在一些主打南京特色小吃的店里能吃到糍粑,但都是做好了端上桌的,再也没有那种排队等着糍粑出锅的期待感。
侉烧饼现在普通的甜烧饼、咸烧饼很常见,几乎每家有名气的馄饨店附近都有,唯独不见侉烧饼的踪影。
长方形一大块,看上去特别像板砖,很“侉”,吃起来微微带点甜味。
直接干啃的话,普通人可能几口就被打倒了。正确的吃法是从侧面切开,在里面夹油条、酱和任何你想加的东西,然后一口咬下去。
在我印象中,一块侉烧饼只要2毛钱。现在,我愿意出两块钱,但是买不到……
油端子油端子也叫萝卜丝端子或者萝卜丝饼。将葱花和白萝卜丝拌进稀稀的面糊中,一起倒进圆形带波浪花边的铁勺,然后再放进油锅里炸,高端一点的会放一些小虾米。
那个铁勺,就是“端子”!
如果这条街上有卖油端子的,老远就能味道香味。萝卜丝够不够多是检验油端子好不好吃的唯一标准!
中萃雪菜面南京人管方便面叫快餐面。80后的童年里,快餐面是个奢侈品,中萃的雪菜肉丝快餐面就是爱马仕!虽然,一包雪菜肉丝快餐面只要8毛钱,但如果在加根火腿肠,就能处出幸福的味道。
调料包里是看不见肉的,但是雪菜足足一小包。
这个南京小娃从小迷到大的面,其实是无锡产的。
如果这个面现在还能买得到,神马辛拉面、mama泡面估计全都浮云了。
如果你有这些稀有美食的信息,
不要小气吧啦滴,
在评论里面告我哦!
跪谢!
白癜风权威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最权威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