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忍最后三天!南京人就要熬出头了!

再忍最后三天!南京人就要熬出头了!

这两天晚上睡觉是不困难了!

一觉到天亮!

可中午的温度依然辣么给力!

白天不懂我的黑!!!

我们熬过了梅雨季

躲过了台风

挺过了7月的高温热浪

却避不过8月的秋老虎

不过,不要绝望!

好消息来了!

关键是!

还不止一个!

好消息一:今天迎来处暑节气,最热的阶段已经过去!

今日0时38分,处暑已至。

今天是我们将处暑节气。处(chǔ),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表示炎热即将过去。从这个时段起,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炎热向寒冷过渡。

南京处暑节气平均气温26.1℃,处暑以后,南京地区一般降水量日益减少,进入中午前后热、早晚凉的秋高气爽时节。不过,按照连续5天日平均滑动气温降至22℃的标准,南京一般要到9月中下旬才能“入秋”。

好消息二:台风“狮子山”来了

8月18日—20日,是台风届异常热闹的几天。这几天,太平洋上共有4个台风生成,另外还出现了3个未来可能发展成台风的台风胚胎。

已经生成的4个台风,是今年的第8号到11号台风。其中,今年第8号台风“电母”。8月18日5:00在南海西北部海面生成后,当天15:40已经在广东湛江雷州市东里镇登陆。另外的3个台风,“蒲公英”、“狮子山”和“圆规”,还在寻找着自己的登陆地。

第10号台风“狮子山”,是这次的主角。中央气象台说,由于和“蒲公英”的相互作用,“狮子山”近两天虽然移动速度比较慢,但后期路径不确定性大,预计将逐渐向我国靠近,可能会影响我国东部沿海。

“狮子山”路径和强度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到底会登陆在何方,各机构预测也是“一团浆糊”。请各位粉丝及时   鹰乃祭鸟:处暑之日“鹰乃祭鸟”,说鹰自此日起感知秋之肃气,冷酷地搏杀猎物。先猎之物要先陈列为祭,古人称之“义举”。

  天地始肃:后五日“天地始肃”,这个“肃”是“肃清”,天气因“肃”而清,因“肃”必“肃杀”,所以,肃清后必带来萧瑟之气。

  禾乃登:再五日“禾乃登”,禾是五谷各类,天气肃杀后,庄稼才有收成,成熟曰“登”。

——节选自《微读节气》(朱伟著)

处暑习俗有哪些?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秋游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在东海休渔结束那一天,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处暑食谱鸭子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可使结核病患者减轻潮热、咳嗽等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鸭子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等。

梨粥

  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是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龙眼配稀饭

  老福州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体消耗了很多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滋补养气的作用。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

凉茶

  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方,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凉茶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

生活小贴士衣

不宜急于增加衣服。“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食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之品。建议根据个人不同体质,选用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等食品,以起到调养身心的作用。住

白天只要室温不高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凉之气荡涤暑气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夜晚睡觉应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防止秋风流通使脾胃受凉。

行秋季的运动可选择快走、登山、打球等,既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又可使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气神。体育运动的时间适合选在早晚,中午由于室外天气仍然炎热,因此要避免这个时间段的户外活动。

来源:人民日报、南京晨报等









































北京平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ly/57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