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高安南街的老祠堂四贤祠

白癜风抗白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

作者:谢华平

还是清朝的时候,高安老城的南街就曾有过一座古公祠,叫“四贤祠”,里面供奉着四位称霸中国书坛文苑的一代前贤,分别是苏轼、苏辙、黄庭坚和米芾。

米芾画作(来源:网络资料)

苏轼,又名苏子瞻(这是他老爸给取的字)、苏文忠(这是他死后皇帝赐予的谥号)、苏东坡(这是他自己生前取的号)。其中“东坡”这个名号最响,不说别的地方,仅高安就不乏“东坡”之名。有菜名,如每年高安各大饭店的喜宴中就有“东坡肉”这道菜,据说是苏轼亲自创造的招牌菜;有人名,以前的高安教育局就有位局长叫傅东坡;有地名,新高安中学旁边就有个住宅小区叫“东坡名郡”。

苏轼画像(来源:百度百科)

苏辙,是苏轼的亲弟弟,也有三个别名,一个是字,叫苏子由,一个是谥号,叫苏文定,一个是自号,叫苏颖滨,这个号的全称是“颖滨遗老”。苏轼、苏辙都是北宋时期的四川眉州人。

苏辙画像(来源:百度百科)

黄庭坚,又名黄鲁直、黄山谷、黄文节。古时候的男子都这样,连正带副至少都有四个名称,与二苏一样,黄庭坚是本名,黄鲁直是字名,黄山谷是号名(他自号“山谷道人”),黄文节是他死后皇帝赐予的谥号。黄庭坚是北宋时期的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画像(来源:网络资料)

米芾,这个“芾”字估计有人难认。该字读音与“福”相同,本义是“草木茂盛”。米芾的老爸在湖北襄阳落户,他自己在江苏镇江定居。他也是北宋人,不过他只有两个别名,一个是米元章,元章是他的字,一个是襄阳漫士,这是时人给他的雅号。由于他在朝为官不大,个性又显得癫狂,即使有官位,也似乎是挂名,实际上并没正正经经做过官,所以他死后没有皇帝赐予的谥号。

米芾刻像(来源:百度百科)

以上四贤之所以称之为贤,就是因为他们都是当时最有德行和才能的人。四人为官,无论官职大小,无论在何处为官,都是尽力做到清正廉明,为民办事,造福一方。四人中,尤以苏轼、苏辙、黄庭坚仕途坎坷,饱受艰辛,三人都因言行坦荡而受到官场排挤,反复遭人暗算被贬。唯有米芾因为官小不碍他人,又因其母亲是宣仁皇后的侍女,长期生活在皇宫禁院,几乎跟皇家亲戚差不多,因而未受什么磨难。

黄庭坚墨迹(来源:百度百科)

当然四贤流芳百世的主要原因还是他们的才华。政治上的能力不说,最受后人敬重的是他们在文学、书法方面的才能。苏轼苏辙两兄弟连带他们的父亲苏洵,无论是政论、文学、还是书法原本就是北宋首屈一指的名人,史上有“三苏”之称。黄庭坚则是北宋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与唐代杜甫、宋代陈师道、陈与义号称“一祖三宗”。后来拜在苏轼门下进修,无论诗作还是书法又近乎与苏轼齐名,因此世间又常有“苏黄”之称。米芾也算苏轼的知己和学生,他的书法是在苏轼的指点下才突飞猛进的。当时全国评出的书法大家就四位:苏轼、黄庭坚、米芾、加上一个蔡京,后来因为蔡京背上奸臣恶名被流放致死,才让他的堂兄蔡襄取代了他的名位。

苏轼书法(来源:百度百科)

古时候的艺坛,许多大家都是通才,既能当官理政,又能吟诗、写字,有的还会作画、鉴古。当官既能当中央大官,也能当地方小官。吟诗吟成宗师,写字写成大家,即使作为业余爱好的绘画、鉴古,其水平也不亚于高级行家。高安四贤祠里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就都是如此。当然四人最大的成就还是有所差异,如苏轼,就以诗、书见长,偶尔也会来点墨竹怪石之类的水墨绘画。苏辙以诗传世最多,书法很好,但不如其他三位出名,绘画则难得一见。黄庭坚主要成就是诗作和书法,米芾的主要亮点是书法与绘画,四人中唯有米芾是鉴古行家。有人统计过,收入《苏轼全集》的诗作共首,收入《苏辙全集》的首,收入《黄庭坚诗集》的首,米芾不多,只存20首。至于四人的书法画作,因大量散轶民间,到底为数多少,无法统计。

苏辙书法(来源:百度百科)

也许有人生疑,四位先贤都是外地人,为何高安要为他们建造专祠呢?是啊,一个地方为外地人建专祠,肯定有着一定的原因,要么是朝廷下旨的统一要求,要么是这个外地人与这个地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就像以前《高安寻古》所介绍的崇圣祠和名宦祠。崇圣祠是朝廷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宫必须建立专祠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的先辈,名宦祠里的祭祀对象都是为高安造过福的外地官员。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虽不是朝廷下令必须祭祀的对象,也不全是为高安造过福的外地官员,但多多少少还是与高安有着密切的联系。

米芾书法(来源:百度百科)

四人中,要数苏辙算得上半个高安人,他不仅在高安当过官,在高安呆的时间也不短。相比之下,其他三位只能算是高安的贵客。人们知道,苏辙曾两次被朝廷贬谪来到高安。第一次是北宋元丰二年(公元年)十二月,苏辙受哥哥苏轼“乌台诗案”的牵连被贬筠州(今高安)监盐酒税,元丰七年(公元年)九月才调往绩溪(今属安徽)任县令。后被调回京城,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执掌朝政。不料,到绍圣元年(公元年)九月,苏辙又因谏言惹恼了皇帝,再次被贬分司南京、筠州居住。这次在筠州又呆了两年零七个月,和前一次的五年相加,苏辙共在筠州生活了七年零七个月之久。在筠期间,共吟诗作词首,撰写铭、序,碑记等文章16篇。苏辙的第39世孙苏宜斋还在高安华林的演山开基立村呢。

苏轼画作(来源:网络资料)

苏轼是苏辙的亲哥哥,苏辙又是因为自己才受到牵连的,平日就看重兄弟情义的苏轼怎么也放心不下这位体弱多病的弟弟,便在自己的被贬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与苏辙保持着书信往来。就在苏辙即将离开筠州的元丰七年(公元年)四月底,苏轼也由黄州调往汝州(今属河南省)。迁居前,苏轼先将家属送至江州(今江西省九江),然后只身经修水、铜鼓、奉新至高安来看苏辙。在高安停留十日,与苏辙促膝谈心,游览名胜,寻访贤达,题诗作画,五月九日才辞别苏辙回江州、赴汝州。给高安留下诗作11首,画作1幅,并留建山寺、来苏渡、唤渡亭、甘露亭等名胜古迹,以及来苏邹家、来苏刘家、苏溪河、坡山等地名。

苏辙书法(来源:百度百科)

与二苏相比,黄庭坚毕竟是江西人,老家离高安也不算太远,而且他还是高安灰埠钧山刘家的亲戚。钧山刘的哪家?刘涣家。刘涣这个名也许有人不知,刘涣是北宋中国享誉华夏的“高安三刘”之一。这三刘就是刘涣(字凝之,号西涧)、刘恕(字道原,刘涣之子)、刘曦仲(字壮舆,号漫浪翁,刘恕之子)。一家三代,代代出名,为钧山长脸,为灰埠长脸,为高安长脸,当然也为江西长脸。那刘涣一家又是如何成为黄庭坚的亲戚的呢?原来,刘涣的女儿嫁给了黄庭坚的叔叔,也就是说,刘恕的妹妹是黄庭坚的婶婶。

高安灰埠钧山刘家

黄庭坚由于是刘涣家亲戚,又是全国名人,所以当刘涣忌日,刘恕迁坟,刘恕儿子刘咸临下葬,黄庭坚都受刘曦仲之请,为亡者撰写祭文或是墓志铭,于是高安的典籍中便留下了黄庭坚的珍贵遗作:《祭刘西涧文》、《刘道原迁葬墓志铭》和《刘咸临墓志铭》。受人之托,黄庭坚还为高安地方贤士胡宗元撰写了《胡宗元墓志铭》,为点赞高安撰写了《江西道院赋》。估计黄庭坚也该到过高安,理由是黄庭坚也于元丰三年(公元年)受苏轼的牵连被从京城贬到江西泰和县任知县,泰和离高安并不遥远,据说在泰和期间,他常与苏辙互赠诗作进行接触与交流。

黄庭坚衣冠冢(来源:百度百科)

米芾,则可以十分肯定的说,从未来过高安。但由于他的书法得到过苏轼的指点,后来又突飞猛进几乎超越苏轼和黄庭坚。加上在苏轼蒙难,大部分亲朋好友都怕惹祸,对苏轼敬而远之的情况下,唯有米芾不管不顾与苏轼交往密切,其义备受人敬重。所以,笔者猜想,高安人当初修专祠的时候,也许只打算为苏辙一人而修?后来考虑到苏轼与黄庭坚的地位,以及二位确实与高安有所联系才改为三贤?估计也考虑到了米芾与苏轼的特殊关系和他在当时的社会影响,所以也不敢将“北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给舍弃?

米芾画作(来源:网络资料)

总之,四贤祠的落成,不仅给高安的文人墨客树立了仰慕的偶像、效仿的榜样,也给高安广大民众提供了拜祭圣贤、寄托希望的场所。

来源:高安寻古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

领导说了!

你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就涨五毛!

▍投稿爆料:(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anjingshizx.com/njsmj/55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