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敬天法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在一些传统的民间节庆,很多民众都会以家庭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追思和悼念先祖,教育激励后人。
依南京民俗,市民在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重阳节、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和冬至(亦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时节的前夕和正日进行各种祭祀活动。这样的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市民的先祖在悠远的农耕时代的乡村生活发展而来。然而,无形的传统往往都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对于许多已移居现代城市的人们而言,不管他们在城市生活了多少世代,都不会也不愿意中断这样的习俗。在南京,每当这些传统节庆到来时,很多市民仍然习惯于在其住宅附近的路旁、围墙边、桥梁下、街道与河堤绿化带侧边以及其他一些公共建筑周边进行祭祀活动。在这些活动集中发生的时段,南京城区特别是老城区处处点火,路路冒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些祭祀先人的烟火,既是民间习俗传承的烟火,也是民间生活基因延续的烟火。然而,这样在公共空间举行的祭奠活动也带来一些不容小觑的副作用。祭祀者在人居密集的露天公共环境中焚烧纸钱香烛以及各种供品,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南京素以历史文化名城著称于世,这些负面影响更是有损名城之良好形象。
一是,香烛供品燃烧时产生大量浓烟粉尘,污染空气,使本来就扬尘不易消散的南京城区雪上加霜,加剧城区雾霾集聚生成,不仅戕害市民健康,也使城市靓丽形象大受影响。祭祀焚烧产生的烟尘气味刺鼻,路人只能低头掩鼻匆匆而行,也是一个扰民问题。
二是,由于这些祭祀活动都是直接在地面焚烧祭品,祭祀后现场污渍斑斑,环卫工人极难清除;同时,祭祀处或周边公共建筑遭受烟熏,也使市容遭受毁损。
三是,对于祭祀品燃烧后的余烬及未烧尽的供品残留物,几乎没有祭祀者会予以清扫。在街边祭祀活动的高峰时段,祭祀点密集的街区每隔几步就有一处烟火。之后则成为余烬,一些余烬堆里还混杂着果品、酒瓶等供物。灰烬随风飘洒,遗弃垃圾狼藉四散,再度污染环境。
四是,这样祭祀焚烧在露天的公共环境进行,在祭祀过程中与祭祀之后,都存在很大的火灾隐患。多年来,南京城区由路边祭祀活动引发的火灾屡有发生。
此类问题,长期以来在内地的许多城市都比较突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这些现象已日益受到人们的诟病。近年来,一些城市已开始采取对策治理,如哈尔滨、合肥、邢台、酒泉等。
南京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这方面的工作不能迟滞不前。应当尽快通过建章立制,采取切实可行的规范、引导和约束措施进行治理,以促进南京的城市环境保护和城市文明建设。我们应当在尊重传统习俗保护历史传承与促进现代城市文明建设之间,实现新的更好的平衡与协调。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对民间祭祀活动的方式、时段和场所予以引导和规范,以消解其负面影响,增进和维护社会福祉。为此,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运用多种方式,在全市加大对环境意识、公德意识、生态文明意识与依法治国理念的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南京公众的现代文明理念和促进环境保护的自觉性。
第二,依据南京风俗习惯的特点,制定南京市有关于民间祭祀活动的规章条例,对民间节庆祭祀的方式进行规范和引导。
第三,积极倡导有利于保护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祭祀理念,如倡导网络祭祀、鲜花祭祀、举行家庭追思会等方式。
第四,在仍习惯于进行实地祭祀的人群或区域,可考虑在上述民俗节庆的2-3天内由政府在居民集中居住地段选择无碍交通和市容观瞻的适当地点,设置有利于环境卫生和防火的公共祭祀箱,便利民众的祭祀活动。
第五,在上述区域不便设置公共祭祀箱的地方,居民分散进行祭祀活动者应在指定地段,自带和使用能够安全存纳焚烧物余烬的祭祀箱具,而不能任意在城市空间的地面和建筑物上直接焚烧香烛和供品。违者应追究其污染环境行为,并予处罚。
第六,应规定在祭祀活动结束后,祭祀者必须及时清理其活动所造成的垃圾和污渍,违者应受到追究和处罚。
维护南京市的良好人居环境和文明城市的形象,需要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在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治理。积极改善南京传统节庆民间祭祀方式,助推南京现代城市文明建设迈向新台阶。
(作者系南京市城市治理委员会公众委员,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怎么样才能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